孔子思想怎样影响21世纪:中法学者的演讲
2010年01月18日 16:32文汇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瓦尔特: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学者的视角 孔子智慧照耀东西世界

两年前,为让法国人了解中国文明的概况,我写了《中国史略》,其中有这样一段:“即便20世纪的中国不断试图摒弃孔子,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孔子又常驻心间。他提倡忠孝礼义,因为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及宇宙的和谐。……无冕之王孔子,是对其人民的命运影响最深远的人之一。而他的人民却往往最忽视他思想的深邃以及伦理的本原:那就是建立在经验与学习之上的责任与关怀。”

孔子是“真理的使者”。其学说集前代之精粹,用以教人成为“君子”。同时期,波斯人正聆听着索罗阿斯德的教诲;希腊人还处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希伯来人正在了解最初流传的预言故事;罗马正形成它即将延续千年、深刻影响着西方精神及风俗的道德和社会秩序。就人类的认知而言,这是一个我们至今未能超越的时代。

孔子对人类社会及个体的理解较之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更深刻

继承自夏商周三代的儒学,首先正是一种个体的伦理道德,它要求对己负责,关怀弱者,尊上,尤其是尊长。长者,自然比幼者更富经验,因而,也更为“审慎”。《论语》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儒学及其伦理道德怀有这样的使命,它要赋予每个人确保自己从天及道中得救的可能性;它显然拥有一套形而上学。

■关于信望爱等美德,都存在于孔子学说中

对于我,一名身处拉丁文化,但又对中国如此好奇的天主教徒而言,把儒学当作一条使儒者接受基督天启的正道,等于将孔师的智慧置于人对世界感知的最高峰。仔细想想,这一判断并不令人感到惊讶。辜鸿铭引导我不断深入阅读孔师之说,主要是《论语》——这些“批评之言”,论及个人在社会及宇宙和谐中所负责任的方方面面。正如我看到的晏婴对孔子的评价是:“久而敬之。”

孔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普遍性的。且听其中几句:“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信、望、爱,对神的三种美德均在其中——孔子并未为其命名。为什么呢?首先因为孔子拥有“心灵”,如同所有中国人一样,“心灵”是其智识的中枢。孔子与最有名的希腊哲人们同处一个时代——在他去世10年之后,苏格拉底诞生;与他们相比,在对于宇宙、对于人类社会、对于每个个体的理解中,孔子占据了上风。实际上,他丰沛的情感使得他的慷慨宽厚更加接近于慈悲。

■关于五德:仁在义前,忠诚为首,中西同理

在中国的传统中,权利并不存在,每个人只有对于他人的义务,义务意识只会偶尔缺失。中国传统上将五德中的仁爱置于平等、“义”之前。当我将目光投向我所处的拉丁文化,在西方文化之母罗马那里,我发现了在西方存在千年的秩序(我指的是基督教之前的秩序)也是与孔子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国王,宣布成立国家(称“共和国”,即众人之事务),那年,孔子42岁。罗马共和国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处于父亲即“男性家主”权威之下的家庭,其核心道德是忠诚:对于城邦——天然而非地理性的实体——的忠诚,这种忠诚凝聚了构成城市的罗马人民,正如凡有遵照汉族习俗的汉人生活之处便是中国。这种忠诚既是对其秩序心怀信任,也是对其所处之地忠心耿耿。人们在其中“遵照祖先习俗”;人们尊崇家神——“已故祖先的灵魂”,正如所有的中国家庭尊崇祖先一样。

■关于五常:蕴含孔子对于“恒”和“天命”的理解

孔子谦虚而自尊,信赖历史与经验,这位纯经验主义者自称他什么都没有创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然而,他并非因此就成为怀古者或反对现今之人。

孔子的言论暗含了五种关系:即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使这五种关系融洽和谐;五种关系与五种德行组成了“常”——一种必不可少之“纲常”。孔子超人乎?非也,人谓之“圣人”,一个赋予其绝对神圣性的词语。他是完人,懂得每时每刻都必须接受的“气”仍赖于天命。

■中国批孔和学孔正是孔子对于人类道德能力限度认识的最好佐证

孔子眼中的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看到了其中的变与恒,同时也看到了人类行为——无论集体或个人行为——进步的极限,这就是历史循环往复的根源。

对孔子的研究带来了对于中国道德、中国社会学的反思,以及暗含对“天”的反思,儒家伦理要求“尊崇”它——支配人世的天。“五四”的革命者摒弃了儒家学说,批判它因循守旧和独断专行;在他们看来,这种墨守成规和独断专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侵袭着中国社会。鲁迅称“在旧时文明支配下的等级制度使人们互不相识”,这种文明支配是“人肉的筵宴”!他们把孔子与这种“支配”、这种“人吃人”联系了起来——大错特错!“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时代已变!不久前,《人民日报》报道:“假如孔子研究不再仅限于图书馆之中,它会让现代世界重获精神力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瓦尔特 戴焱淼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