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未必“谋国” 主和未必“卖国”
2008年07月24日 13:56 】 【打印

第三阶段,从10月27日到12月28日,是帝后党争走向激化的阶段。

日本第一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清廷大为震惊。10月27日天未明,忽有奏事官传慈禧召见枢臣。是日,慈禧“焦劳,色甚不怿,论军事语颇多”。(61)然君臣皆计无所出。面对如此危急局面,帝后两党都在急谋对策。

此时,帝党仍然坚持反对议和,先有编修戴鸿慈等6人连衔及冯煦单衔上奏,指斥和议,后又有文廷式奏参枢臣和疆臣,其奏曰:“寇侵大邦,事机危返,……即当盈廷一心,力筹攻战,而枢府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不知倭人所攻必取,所谋必得,何恤于我而肯从和议哉?徒为所欺,以延误岁月而已!……应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62)与此同时,帝党还准备采纳德籍洋员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 ken)的两项建议:一是加强海军,“速购智力快船七只,并人械同来”;一是改革军制,“另募新兵十万人,以洋法操练”。(63)但是,由于后党掌控着局面,中止乞和方针既不可能,汉纳根的强军方案也被搁置下来。

在此关键时刻,后党则连下两步重要的棋:第一步,是以慈禧的亲信荣禄补授步军统领。步军统领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下属八旗步兵营三万余人,主要负责京师的卫戌、警备、治安工作;由绿营组成的巡捕五营万余人,分汛防守外城及京郊地区。(64)其目的是将整个北京地区的安全保卫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后党手里。第二步,是成立督办军务处,以奕訢为督办,奕匡力帮办,翁同龢、李鸿藻、荣禄、长麟会同商办。这个督办军务处权利极大,“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如有不遵号令者,即军法从事。(65)这实际上是把最高军事指挥权完全收归到后党手中。值得注意的是,荣禄既为步军统领,又会办军务,成为后党新的中坚。他与翁同龢“共事,几于无日不因公事争执”(66),成为抑制帝党的主要后党人物。

当时,帝党是坚决反对议和的。有一次,慈禧召见军机大臣,问诸臣计将安出。孙毓汶首陈请各国调处。翁同龢加以反对曰:“此事不可成,亦不欲与,盖将来无以为国也。”又一次,奕訢奏陈派朝廷大臣直接与日本议和,先派员赴津与李鸿章商谈如何开议,以救燃眉之急。慈禧遍询枢臣意见,翁亦不表赞同,云:“释疑忌则可,其他未敢知,且偏重尤不可。”(67)光绪对议和的危害性看得十分清楚,翁同龢赞其“剖决精明,事理切当”(68),为之庆幸不已。但光绪终究无法改变慈禧的决定,他处事也不够成熟老练,竟忍不住对奏言各国欲为中日调停的奕匡力大发脾气。(69)时美国驻华公使田贝(Charles Denby)称奉其国电为中日调处,递一文书给总理衙门,大意谓:“讲解日本事,以朝鲜为自主,并赔偿兵费,议定再定数目,先令停战,若议不成,仍开战。”呈此稿时,光绪曰:“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70)这时,他心情烦躁,忘了自己的处境,贸然降谕整顿军机处,以额勒和布“才欠开展”,张之万“年逾八旬”为由,将两人逐出军机。(71)这是一步后果严重的错棋!因为这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军机处的格局,也无法制止乞和的活动。特别是额、张都为慈禧所信任,两个人的特点都是惟上命是从,办事“谨慎小心,允(克)称厥职”(72),张还在慈禧六旬万寿时奉旨总办庆典,光绪将两人罢黜惹得慈禧十分恼怒,使她完全失去了耐性,从而导致了帝后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和战   英锐   慈禧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戚其章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