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蒋经国
2009年04月13日 04:37www.fhnews.com.cn 】 【打印已有评论0

武山启蒙

民国初年的溪口,有三所小学,都是借祠堂庙宇作校舍,以历史古籍作教材,教学没有一定的规范。这三所小学是:办在武山庙内的武山小学,办在周家祠堂的溪西小学,办在毛家祠堂的西河小学。因为办学的经费大多是庙产和宗族众产,所以接收入学的一般都是本姓子弟。

1916年,蒋经国已届入学之年,按照学校与自家的关系,进入武山小学启蒙。武山小学位于溪口镇东武山东麓。蒋经国的开笔老师是周东,课本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类的古籍。蒋介石很重视选择老师,次年12月,他亲自往托,命蒋经国求教于当时具有一定新思想的顾清廉。顾是蒋介石18岁时的业师,先教父,后又教子。顾清廉对蒋经国的评价是:“虽天资不甚高,然颇好诵读。”蒋经国10岁,蒋介石又聘请王欧声在家课读,教蒋经国阅读“四书五经”。

据蒋经国的堂兄,武山小学同学(坐前后位置)蒋元通回忆:小学时代的蒋经国,为人拘谨,唯祖母、母亲之命是从,在学校里是一名非常听话的学生。蒋元通还说:“当时武山脊上有座武岭庵,经国的祖母常去拜佛念经,王太夫人缠过脚,走山路很困难,而武岭庵又是经国从丰镐房去学校必经之地,所以他常常一手搀祖母,一手拎着念佛篮,到武山小学去上学。我经常听他祖母夸经国从小懂事,尊敬长辈,是她上山念佛好拐杖。”

县城寄读

蒋介石小时从溪口、榆林、岩头、葛竹、畸山等乡镇私塾转到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龙津学堂,以及宁波的箭金学堂。他深感县城的教育大大胜于乡镇,所以于1921年把蒋经国送到奉化县城的锦溪小学读书。锦溪小学的前身是凤麓学堂,因此,父子又多了一重关系:校友。

蒋经国在县城读书,寄住在奉化城里北门芦荻弄25号陈志坚的家里。陈的叔父陈杏佳,是蒋介石在凤麓读书时的结义兄弟,陈志坚本人又是毛福梅在竹新女校读书的同学,“后又结成姐妹(毛氏的结拜姐妹共6个,大姐是蒋介石的异母胞姐瑞春,毛氏老二,溪口人张月娥第三,蒋介石的胞妹瑞莲第四,陈志坚第五,溪口嫁白岩村的任富娥老六)。由于蒋陈两家的如此亲密关系,故蒋介石、毛福梅选择陈家作为儿子寄读的落脚点。独子远离膝前,毛氏很不放心,亦常到陈家暂住。母子住进陈家以后,毛氏认陈母为干娘,经国呼之为外婆,叫陈志坚为姨妈。陈志坚说:“我第一次看到经国是在丰镐房,那年他才4岁,比较文静,不离大人。祖母、母亲在家里做针线,他总倚在身边,独自玩耍。11岁寄住我家,已经很懂礼貌。每次上学,要向母亲和我告别,说外婆我去了,姨妈我去了;放学回来,又总是走拢来说一声:外婆我回来了,姨妈我回来了。他在我家吃饭,最喜欢吃的小菜是泥螺。”

蒋介石这一年经常和姚冶诚、蒋纬国同住在奉化西门的周家房子,所以常到芦获弄过问蒋经国的学业。他对蒋经国督责很严,无事不准他回溪口。有一次,毛氏未经蒋介石同意,把蒋经国带回溪口,蒋介石为此大发脾气。他的母亲因为想念孙儿,希望经国多回溪口,所以站在媳妇一边,使蒋很感棘手。他曾在日记上写道:“下午谈及教育经儿事,母言陈腐,此儿恐为所害,言之心痛。”由于蒋介石对于教育经国,与母亲、毛氏的意见相左,他怕影响儿子学业,所以只在县城读了一年,就于1922年把他送到上海就读去了。

岩头走亲

在蒋经国的幼年时期,蒋介石和毛福梅夫妻已经失和,吵闹以至发展到对打。蒋介石一发脾气,就把毛氏逐回娘家。幼子跟娘,所以蒋经国去外婆家的时间特别多。

岩头,地处奉化西南,群山环抱,盛产毛竹,溪水叮咚,风景优美。村口狮子山和白象山对峙,被称为“狮象守门”。在白象山脚,有一石泉,清代两浙书法家岩头人毛玉佩曾凿山壁题刻“石泉”两字。蒋介石对这两个字十分欣赏。经国上学后,一次去外婆家走亲,回来蒋介石问他:“你走村口看见了什么?”经国茫然回答不出。蒋介石告诉他:“你以后去外婆家,好好看看白象山壁上毛玉佩题的‘石泉’二字,学学这位名家的书法。”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