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回忆:参加黄埔的日子
2009年07月05日 19:54书摘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誓师北伐。这时入伍生部抽出部分学员组建了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营,开赴前方参加北伐战争,其余入伍生均调往东江,担任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我们二团二营负责东莞、石龙的防务。当时正处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以后,英帝国主义支持的武装土匪在广东沿海一带到处骚扰破坏,斗争异常尖锐,我们担负的巡逻、警戒和搜捕任务相当繁重。军校党组织除要求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积极执行军事勤务,英勇作战外,还要求大家搞好政治学习,学好布哈林著的《共产主义ABC》,方法是自己阅读,小组讨论。那时一般不发展党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个别地秘密地发展党员。如1927年冬,在井冈山曾任过工农革命军团长的陈浩就是这时入党的。此外,我们抓紧一切机会、运用各种形式,动员群众支援北伐战争。

我在东莞执勤期间,有一天突然接到王尚德从军校本部寄来的一封信,说他同陕北的白明善和华县的陈述善来到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工作。我见到信后非常高兴,立即请假到校本部看望离别半年的王尚德老师。我见到王老师就兴奋地向他报告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他风趣地对我说:“陕西现在是‘亡省’了。”原来,1926年春,国民二军在河南失败,刘镇华率十万匪军再次入陕,围攻西安,在渭华地区通缉王尚德等共产党人。王尚德等只得化装离陕,几经周折,与恽代英取得联系,调到黄埔军校工作。我在校本部住了三天,便返回东莞。

1926年9月,入伍生团由东江开回黄埔,学员升入本科学习。校本部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等六个部。军校第一期只有步科;第二期分步、炮、工、辎、宪五科;第三期增设骑科;第四期又加政治、交通、无线电、航空等科。按照当时一般军官学校教育,培养一个初级军官约需三年功夫。但是为了适应革命形势急剧的发展,学制大大缩短,而且还是开门办学,学员执行战斗勤务和参加战斗。我被编入政治科,和黄埔第四期新政治科合编在一起。政治科有三个队,一、二队属第四期,三队属第五期。经过考试,我被编入第四期第二队。①

① 三秦记注:在黄埔军校网站的《黄埔本校第四期政治二队学员籍贯表》及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名单中,均未发现陕西籍张姓学员姓名。倘张氏回忆无误,当为该站漏录。

这一时期,政治学习的内容是反帝反封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为主课,其他还有各国革命史等课程。在这期间,国民革命军在北伐前线节节胜利,10月占领武汉,11月占领南昌。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声势浩大,工农群众积极参战,不少旧军阀部队也迫于形势易帜拥护国民革命军。

由于国民革命军迅速扩大,前线急需大批政治干部,北伐军总政治部命令黄埔军校政治科调往武汉。我和政治科全体教职学员一起,在1926年12月初开发,从广州乘火车到韶关,换乘民船到乐昌,由乐昌徒步行军经九峰到湖南郴县,又乘民船经耒阳到衡阳,换乘较大的民船从衡阳到长沙,再乘火车到武昌。沿途所到之处,特别是在湖南境内,受到湖南工农学各界群众热烈欢迎,每到一地,需换乘船车作短暂停留的时候,都举行军民联欢大会,一片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使我们倍受鼓舞。当火车经过湖北省咸宁县的汀泗桥、贺胜桥车站时,政治科的领导组织我们下车参观北伐军攻打两桥的战场,还能看到部分野战工事的遗迹。

政治科到达武汉以后,驻扎在武昌长街两湖书院旧址(今解放大道中段),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筹备处给每人发了冬装。半月后,正式开始军政训练。1927年1月,正式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分校),分校校长蒋介石,教育长张治中,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政治总教官恽代英。下辖政治科、炮兵科、工兵科和新生部(入伍生部)。政治科主要由广东调来的黄埔军校第四、五期政治科组成,除原有的三个队以外在武汉又招收了一个第四队(属第五期)。张鸿儒任政治科大队长,徐向前任第一队队长,吴展任第二队队长。炮兵科、工兵科则由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参加北伐战争的炮兵团和工兵营组成。新生是分校成立后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河南、安徽等地招收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女生大队。校部、政治科和新生(入伍生)、包括女生大队驻武昌两湖书院,女生大队单独有一所校舍,另有一个大门出入。炮兵科和工兵科驻武昌文昌门。

武汉分校的政治科目,增设了有关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内容,政治教员除恽代英还有张秋人、施存统、沈雁冰、周佛海、樊仲云等。每逢星期一,照例整队前往国民政府做纪念周。听大报告的次数没有一定,接到通知就随时集合参加。张国焘在武昌的一所小学里,为分校的中共党员作过两次报告,他戴着一副墨镜,穿着长袍马褂,说话哼哼哈哈的,讲什么已记不得了。我们除了上课以外,有时还要担任外勤,上街参加群众游行,做政治宣传工作,政治活动比在广州时要活跃得多。原黄埔军校第四期的两个队,即政治科的第一队和我所在的第二队,在1927年4月中旬毕业。第五期政治科的第三、四队和第五期炮兵科、工兵科在同年7月毕业。新生(入伍生)在7月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后来参加了广州起义。武汉分校的不少学生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据我记忆,幸存的同志后来在红军中担负工作的有:许光达(炮科)、陈龙鹤(朝鲜人、炮科)、谭希林(工科)、张金泉(政治科)、罗瑞卿、陈伯钧、徐彦刚、王良、游雪程、刘型(以上为入伍生)等。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宗逊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