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提倡读书做官?
2010年01月20日 20:2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革”批孔,读书做官论是批判重点之一。孔子主张读书做官,这点并没冤枉他。他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是投入,做官是产出,还是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中国的读书人,读书做官是老传统。《儒林外史》的“儒林”,或曰士大夫,英文叫scholarofficials,同一名称,两种身份,学者是学者,却和官僚有不解之缘,不是现任官员,就是候补官员。虽然,早期的世官世禄制度正在衰落,后世的选官制度还没产生,至少还要再等二百几十年,读书人到处跑,没有固定的主顾,非常辛苦,也非常危险,但孔子在前面探路,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孔子教学生,很重道德,很重学问。但道德学问,要落实到当官。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

他说得很清楚,德行好了,有余力,要学文。学问好了,有余力,要当官。归根结底要当官。

他的典型说法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在他看来,种地,只会饿肚子;读书,才能吃官饭。长远看,吃官饭,肯定比种地划算(《卫灵公》15.32)。

孔子提倡做官,但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他做官,是要劝说当时的统治者,让他们接受他的治国方略,挽救日益衰败的东周世界,不像他的后继者,光是投其所好。

做官,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要看世道。孔子有他的处世之道: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欤)?”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7.11)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8.13)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14.1)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宪问》14.3)

孔子认为,读书人,该出头时,一定要出头;不该出头,一定要缩着。危险的国家,一定不能去;混乱的国家,一定不能留。天下(或国家)有道,一定要做官。如果不做官,不拿俸禄,穷兮兮、苦哈哈,很可耻。国家昏乱,一定要隐居,躲起来,藏起来,不能出来做官。如果出来做官,即使大富大贵,也很可耻。他还告诫说,国家有道,要直言直行,但国家无道,说话要小心。无原则的事不能干,但有原则的话也不能讲。

什么叫有道,什么叫无道,孔子的定义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16.2)。

他生活的世界,当然是无道。

对于乱世,孔子的基本态度是,既不合作,也不抵抗。

他拿史鱼和蘧伯玉做比较。史鱼这个人,是“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戳戳,好像笔直的箭,永远是一个样。孔子说,这叫“直”。直道,从道德上讲,无可非议,但太不策略。蘧伯玉,和他不一样,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卷而怀之”,什么意思?就是曲着点,藏着点,孔子夸他“君子哉”(《卫灵公》15.7)。

他是曲线救国论,不是直线救国论。

蘧伯玉   孔子   做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