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产业发展模式不改变 韩国难以走出危机
2009年09月09日 21:4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近年来經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境下,韩国制定了五到十年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旨在重振韩国经济活力,为2010年到2025年的长期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本文介绍了韩国这一战略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并对影响战略实现的因素做了进一步分析,同时指出韩国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措施选择。主要观点是,韩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将依赖于其经济增长模式、韩国企业与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东北亚中心地位是否形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未来五到十年将是韩国经济重新恢复活力的关键阶段。

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及背景

2003年初卢武铉就任总统后不久,韩国就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同年8月韩国公布了今后五至十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人均收入尽早达到2万美元,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

(一)主要内容

首先,从经济发展方向上看,重点是发掘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增强国家的总体竞争力。在发掘增长潜力方面,主要包括:实施以创新为导向的增长战略;成为东北亚的经济中心;国内平衡发展;鼓励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强化农业和渔业的发展基础。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一是要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经济,包括实施三年的市场改革计划,防止金融部门的产业垄断;二是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改进政府的财政核算制度。在改进劳动关系方面,一是将劳动与管理层的冲突成本降低到最小;二是随着生产率的增长增加工资;三是保护弱势的劳动者。在对外开放和加强合作方面,主要包括:积极进行自由贸易区和多哈回合的谈判;实质性地推进韩国与朝鲜的经济合作进程;加强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

其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措施:

1.确定十大新引擎产业。产业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新引擎产业”的评判标准是:必须在五至十年后能通过生产及出口,在提高国民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此大前提下,还应具体考虑该产业在世界市场的预期占有率、战略重要性、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竞争力的可能性,以及对经济和其他产业的扩散效应。根据这一标准,韩国政府最终将数字电视和广播、液晶显示器、智能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型家庭网络系统、数控软件、新一代电池、生物新药及人工脏器等十大领域确定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业。

韩国政府预期,到2012年,通过发展“十大新引擎产业”,将创造附加值169万亿韩元,增加出口额2519亿美元,提供241万个就业岗位,为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提供有力保证。

2.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山。从目前到2010年左右,成为全球第四大工业国。半导体和造船业确保世界领导者地位。汽车和石化产业,在生产和出口方面,成为全球四强之一。数字电子产品,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国。钢铁、机械、零部件及原料,确保全球供应能力。电子商务、分销和物流达到世界工业化国家先进水平。

(二)社会背景

韩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及其措施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第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经济一直处于缓慢的恢复之中,但增长势头未能稳定地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在危机前,经济增长率在5%以上,有时甚至接近两位数,但危机后,除2000年有过一次强烈的反弹外,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失业率分析,尽管时有好转,但经济中的就业创造能力下降,15到29岁的年轻人失业状况较危机前严重。2001年时,经济每增长1%,可以创造133000个就业岗位,而到了2003年,每1%的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减少到了35500个。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危机引起的结构调整,二是工会阻止招募新工人。从支出的角度来看GDP的构成,私人最终消费1995年占了54.7%,2002年时下降到51.6%;而同时在GDP中进出口的比例却从—1.5%上升到17.5%。这表明国内私人消费支出下降,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推动力并不充分。

1 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及失业率

年份

1995

1998

2000

2002

2003

GDP增长率①

8.9

-6.7

9.3

6.3

2.5

失业率()

2.1

7.0

4.1

3.1

3.4

注:①以1995年的不变价格为准;②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2003,IMF.

资料来源:Korea"s J Economy In 2003,KIEP;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2003,IMF.

在知识、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韩国已到了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一方面韩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未缩小,另一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又咄咄逼人。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1万美元后一般在五至十年内即跃升至2万美元,而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995年达到1万美元之后,却在这一档次上连续停顿了八年。倘若错失这一“最后的机会”,韩国经济很可能会失去“动力”和“支撑”,再难改变落伍的状况。卢武铉上任以来,韩国媒体和舆论不断提出“十年后韩国靠什么维持生计”的问题,充分反映出了韩国的危机意识。

第二,政治问题阻碍经济发展。朝鲜核武器危机和南北统一问题引起国际国内对朝鲜半岛前途的普遍忧虑,这也加剧了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波动。伊拉克战争则引起石油价格上升、信心指数下降、金融市场不确定,影响了包括韩国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升5美元/桶,就会造成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真实GDP下降0.4%,贸易平衡占GDP的比例下降0.5%。韩国是高度依赖外部能源的国家,因此影响就更显著。

第三,对国际经济波动的适应能力不足。韩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外向型经济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很大。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给韩国企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韩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不稳固。原有的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导致韩国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没有显著的提升。

第四,经济发展停滞与社会问题严重并存。公共部门效率低下,地区经济差别扩大,劳资关系紧张。韩国采取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公共部门不仅庞大,而且包括了垄断性的公共企业,例如通讯、教育、医疗、能源、公共交通、预防犯罪等,由于公共部门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因而其管理决策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仅成本很高,效率低下,而且容易产生政经利益共同体,孳生腐败。韩国的发展一直以汉城及其周边为重心,其他地区发展不受重视,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而且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在劳资关系方面,高工资、低福利的结构使得劳资之间缺乏信任。例如,2000年韩国制造业中的平均工资水平在美国、台湾、日本等经济体中是最高的,但人均国民收入却是最低的。这表明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准都相对较低。同时,大企业中的工会势力很大,资方只得将负担转嫁到作为承包者或分包者的中小企业头上,结果使后者陷入困境,影响到中小企业工人的福利。这使得韩国一直工潮不断,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第五,韩国舆论普遍认为,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过失。政府对经济形势把握不够准确,延误了采取最佳对策的时机;经济对策优柔寡断,缺乏力度;方案很多,但具体落实较少;劳动政策方面政府并没有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式,非法工会盛行;缺乏治本的措施等。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柴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