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从新自由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拉美化
2009年09月09日 16:35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拉美经济模式流变

美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行了多种经济模式。近年来,巴西等一些拉美国家的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和全球化的左翼力量代表人物相继在大选中获胜。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拉美人民要求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模式。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拉美主要国家在实施初级产品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依靠引进的大量外资,建设港口、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外国直接投资在推动和促进拉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拉美国家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但是,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后,拉美国家逐步改变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实行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保护民族工业为特点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主要拉美国家以外资为依托,开始由普通工业消费品“进口替代”发展到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最终实现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20世纪7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采取了对外资企业及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直接干预等激进措施,实行“举外债促发展”的战略。有关材料显示,拉美的外债总额从1970年的270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2310亿美元。其中,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拉美大国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首先是墨西哥最终不堪重负,于1982年8月宣布无力偿还外债,拉美债务危机由此爆发。债务危机随后又诱发了经济危机,使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经济一直处在“双重危机”的阴影下。

拉美发生这两次危机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开始实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采取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实行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金融贸易自由化、改革养老金制度和主要经济政策市场化的做法,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改革,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实行的上述改革提高了该地区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低等收入地区中,拉美的人均国民收入最高,达3580美元。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的经济基础已相当雄厚,某些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甚至在国际上也令人瞩目。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10多年中,拉美的经济改革在强化市场作用的同时,却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作用,导致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难有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缓慢。新自由主义全盘否定了拉美国家以往实行的发展模式与经济政策,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导致了拉美国家出现了收入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暴露出了的种种弊端。

一些拉美问题专家认为,近几年来,拉美一些国家左派开始上台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危害,并希望采取一些“左”倾的政策和新的发展模式化解矛盾。但他们同时表示,在目前情况下,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只能逐渐改变,即使在某些左翼政府领导的国家也是如此。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推行和效果

新自由主义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适应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并伴随着美国共和党总统里根和英国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逐步成为美英两国的主流经济学;以“华盛顿共识”的出笼为标志,新自由主义由经济学理论嬗变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从此,美国不仅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而且利用经济援助、贷款(包括通过由其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附加条件,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开始向全球蔓延。

1.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得到较为广泛传播的原因

新自由主义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传入拉美,但当时传播范围仅限于智利。1973年皮诺切特将军在智利通过政变上台后,立即将一大批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等高等院校留学回国的经济学家安排在政府部门。这些“芝加哥弟子”认为,只有新自由主义才能使智利的经济走出困境。在他们的影响下,皮诺切特将军实施了以开放市场和减少国家干预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进入80年代后,拉美地区普遍爆发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使80年代成为拉美“失去的十年”。对于恢复经济,拉美经济学家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1985年美国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为由,提出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贝克计划”。该计划要求,拉美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实现价格自由化等等。到90年代初,美国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还更多地利用贷款的附加条件,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推销“华盛顿共识”。当然,新自由主义所以能在拉美地区较为广泛地蔓延,同部分拉美国家的领导人具有亲美背景,以及学术界和媒体的炒作,不无关系。

2.新自由主义在拉美蔓延既取得一定成效,更遭到严重失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拉美经济改革的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不仅在拉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整个第三世界,也非常引人注目。有人称之为拉美大陆的一次“经济政变”。拉美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拉美有的国家实现了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的转变;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宏观经济形势曾一度有所好转。但总的来看,拉美地区十多年来,“改革”动作大、发展成效小。

不仅如此,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还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第一,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第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和贫困化十分严重。例如,墨西哥在改革前,有2位亿万富翁,90年代后期增加到20多位;与此同时,贫困人口未见减少,相反有增加之势。墨西哥恰帕斯州农民揭竿而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两极分化和贫困化日益加剧。第三,民族企业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开放度较高的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尤为明显。第四,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发展被严重忽视。第五,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濒发。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等,都与金融自由化有关。

3.阿根廷危机的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

对于GDP曾居于世界第九的阿根廷近期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争议较大。一种观点认为,阿根廷危机是梅内姆政府和德拉鲁阿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必然后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危机,但不是危机的唯一根源。我们认为,阿根廷危机的根源与新自由主义政策密切相关:阿根廷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实施了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几乎都出售完毕,使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在本次危机中由于找不到可作抵押的国有资产而难以向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为强化市场机制作用,阿根廷几乎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控,自由化成为压倒一切的信条;由于大幅度降低贸易壁垒和市场开放,使大批民族企业倒闭,一些城市的失业率高达15~20%;金融自由化,使阿根廷的金融机构大多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金融安全无保障,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正是由于90年代拉美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效果不佳,1998年4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圣地亚哥共识”替代“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圣地亚哥共识”的含义是:(1)必须减少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3)不应该降低国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健全法制,实现社会稳定;(5)提高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6)完善和巩固民主制度。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