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众: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已成定局
2009年09月17日 05:55《新财富》杂志 】 【打印共有评论0

美国政府深知汽车行业在美国经济中举重轻重的地位,所以出重拳参与营救,刚刚达成的关于克莱斯勒破产保护的一揽子协议就是奥巴马政府竭力斡旋的结果。

美国汽车业的危机其实超越了行业本身的问题,压在这头骆驼上的稻草不少,但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还是信用危机。美国车市是个成熟市场,消费群体主要是现有车主,也就是说,销售要靠现有车主的喜新厌旧来维系。而美国消费者购车的支付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分期付款的借贷方式。

次贷危机从两方面给汽车销售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消费者总是先保房子按揭,房子出问题了当然不会考虑换新车;再就是银行惜贷,车主就算有消费能力也无法获得贷款。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本就体弱多病的汽车行业不啻雪上加霜。

中国车市则是个新兴市场,消费者主要是从来没有买过车的新车主,而中国经济近年来的稳步发展使这一新兴消费群体正不断扩大,这可以从各大城市的私家车数量近年突飞猛进中得到印证。2008年,中国的私人机动车保有量高达1.29亿辆,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比2007年有6.4%的可观增幅。

除了国内市场,中国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出口近年也随着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异军突起,成为出口经济的一个重要动力引擎,并且因为其出口市场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出口汽车68.07万辆,保持了同比增长11.1%的可喜势头;出口金额为96.33亿美元,增幅高达31.75%。

由此可见,美国汽车业的问题是行业危机加信用危机,受的是致命伤。虽然有美国政府鼎力相助,其复苏仍将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而中国车市无论就国内市场还是出口市场来看,虽然都面临挑战,但相对而言有远虑少近忧。

媒体导向和消费者信心

被太多专家和学者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媒体导向和消费者信心之间的重要关系。

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消费者的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看法。也就是说,他们目前在银行有多少存款和是否有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是否稳定和收入多少的预计。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在人们形成自己的看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的新闻媒体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尽管他们都标榜自己的客观性,其实完全客观的媒体根本就没有。所以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美国媒体实际上常常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次贷危机到金融业的大崩溃,再到汽车业的轰然倒塌,新闻媒体都可以说是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

他们客观吗?很客观!

因为他们报道的都是事实(这一点我比较佩服美国新闻媒体,制度比较健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比较高,因而被报道事件本身的可信性比较强)。但是就好像一个城市里每天有几百万辆车穿梭往来,新闻媒体根本就不会关心所有这些正常行驶的车辆,可是如果有一起车祸而且死了人,那么所有媒体马上就会争先恐后地报道。这是他们的职责,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在经济危机这样一个多方位出现负面消息的特定场合,这样的客观报道其实就造成了不客观的效果和错误舆论导向。

前面提到的漫画作者有另一幅漫画很有代表性:儿子躺在床上对父亲说:“老爸,鬼节到了,今晚给我讲一个恐怖的故事!”父亲随手拿起《华尔街报》读起来—那上面全是恐怖的故事:裁员、失业、银行倒闭、工厂关门。

3月的一天,NBC电视台的名主播布莱恩·威廉斯(BrianWilliams)在《晚间新闻》播出结束时说,有一个观众写信给他抱怨:“我们知道情况不好,可是新闻报道让我们感到颓废和沮丧,我们好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下爬行。”另一位观众则希望布莱恩每天分别用一则好消息开始和结束他的《晚间新闻》以提高民众的信心和情绪,因为媒体上除了坏消息还是坏消息,令人不堪承受。布莱恩·威廉斯最后呼吁观众为他提供一些好消息。结果两天内,好消息如同雪片般飞来。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是有很多正面的东西,但是它们被新闻媒体遗忘了。

中国的新闻媒体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形式趋于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获得急速发展;报道内容广泛化,从纯粹的意识形态到兼含非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变化大大提高了中国新闻媒体的能量,尤其是应对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媒体还有一个基本不变的特色,就是“八分讲成绩、讲光明、搞表扬,二分讲缺点、讲阴暗面、搞批评”(胡耀邦语)。恰恰由于这报道中的八二比例,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和心态要远远优于美国的消费者。其实,美国人非常懂得在应对这一重大危机时民众信心的重要性,很多有识之士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场关于信心的游戏”,但无论美国政府还是新闻媒体,都在这场信心游戏中表演拙劣,好比是在车流密集的高速公路上开错了方向,既不能减速又不能调头。

依笔者之见,在这场信心游戏中,中国媒体配合政府打出了一系列的好牌:既避免了以往不透明的弊端,切切实实地报道了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又没有忘记鼓舞人心。依笔者在中国5周“踢轮胎”的所见所闻,中国老百姓、公司和政府机关的信心颇高,甚至颇有点危难之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感觉,和美国民众的颓废和沮丧情绪形成鲜明反差。

当然,中国有中国的挑战,主要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出口大幅度下滑。这是重创,却并不致命,以我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观察,虽然有大量的企业倒闭,但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三大引擎之一的功能完好无损。如果抓住这个机遇休养生息,练好内功,加上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待到经济复苏之时再现雄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纵观中美两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四大区别,再回到“中国会否率先走出金融风暴”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虽然变平了,但是中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虽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但其所受的冲击不尽相同,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同,最后的结局肯定也不一样。如果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不出现重大意外的话,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已成定局。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为众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