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无古人的伟大经济成就
2009年09月17日 05:31北京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落实,多项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小平同志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落实,文化建设被提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程,多项政策力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1年6月这一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载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论述,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是一场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应从新的角度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邓小平反复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提出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就是邓小平概括的“四有”新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进一步深刻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四大又重申了这一要求,这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也标志着“两手抓”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走向理论的成熟阶段。

3、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克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摈弃了“假大空”文化;社会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十六届六中全会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

4、科技事业全面发展。1981年,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进行空间物理探测,获得成功。我国自“863”计划实施以来,高新科技发展最为迅速,从神州五号到七号飞船陆续升空。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己经初步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科研队伍。

四、社会方面: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形成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得到改革开放实惠的新局面

1、从1984年开始,社会保障体系开始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从1984年开始,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突破了“企业保险”的格局,社会保障体系开始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这为社会保障制度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共担、社会统筹的制度安排奠立了基础。1993年,我国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事分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七大提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这三项制度建设在2010年之前可以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三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于2007年上半年初步建立。

3、加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针对国企改革中出现的职工下岗问题,从2000年开始,我国加速了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实行下岗与失业的体制并轨,到2005年底,下岗和失业的体制并轨工作结束,“下岗”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各地开始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工会三方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按照“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原则,解决劳动争议。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和目标。我国开始进入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劳动关系的新阶段。

4、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进入了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转变,把社会建设提升到重要地位,形成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得到改革开放实惠的新局面。从2002至今,采取切实步骤和措施,加大对改善民生的国家财政投入的力度,大幅度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速了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就业体制、教育体制等关系民生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的社会进步。

五、党建方面: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30年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其一,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二,必须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建设党,尤其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三,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