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逝世百年祭:再看被全盘妖魔化的晚清女主
2009年04月02日 21:33东方早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1908年11月15日(旧历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晚清女主慈禧太后因病去世。至今整整一百年。

百余年来,慈禧是个被全盘否定、彻底骂倒、妖魔化了的历史人物。人们往往把晚清内忧外患的一切责任,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在她的身上,把她说得一无是处,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人。

这样的评价,既不客观公正,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时至今日,应该实事求是地重新评价慈禧的历史功过,还她的本来面目。为此,我就下列几方面略抒己见,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怎样看待慈禧“垂帘听政”

历来批判慈禧的论著,都认为慈禧搞“垂帘听政”是为了抓权、贪权,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她政治地位的合法性,把她说成是个只要权、玩弄权术的女人。

应该承认,“辛酉政变”确实是一场夺权斗争。两个女人(慈禧和慈安)联合恭亲王奕訢,从八个“顾命大臣”手里夺回了皇朝大权。三个年轻人打败了一群老头子,确保了皇权不受权臣的侵削控制。慈禧得以第一次垂帘听政,牢牢掌控皇朝的最高权力。从此,晚清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清初那样权臣控制朝政的不堪局面,爱新觉罗皇统得以赓续。这不仅有利于清皇朝的统治,而且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是深得朝野支持的果断行动。我们知道,“辛酉政变”前的清皇朝,在太平军、捻军的冲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局面,形势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挽救皇朝命运。慈禧这个年仅二十六岁的小女子,敢于冲破男尊女卑的强大习惯势力,机智勇敢地站出来实行前所未有的垂帘听政,做君临天下的女主,堪称是应时顺势的举动。理应肯定,不应批判,又怎是所谓“权欲”解释得了?试问,历史上哪一个统治者没有权欲?为什么不以此来否定以往的帝王将相,单单要用它来否定慈禧?这样的评论,是不是男尊女卑思想在作怪?

慈禧选择年幼的载湉做皇帝,第二次垂帘听政,是因为当时爱新觉罗宗室的诸多王子,年龄大多偏大,不少人已沾染了八旗子弟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气,在慈禧和慈安看来,都不合适做接班人。她们都被同治皇帝的放浪行为搞怕了,不愿再出个不肖之君,只有选一个年幼者,以便管教成有道明君。这番心思,是在择立幼主的御前会议上当众宣布的。慈禧说:“文宗(指咸丰帝,庙号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即同治帝宾天),若承嗣者年长,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所以选择载湉是两宫太后的一致决定,并非慈禧为了贪权而独断专行。

如果更深一层思考:在咸丰皇帝只生同治帝载淳一人,别无其后,而同治帝驾崩后朝政如何运作,皇位由谁继承,成了必须迅速决断的大事。在这种非常时刻,慈禧以凌厉果断的手段宣布载湉继位,别无争议地顺利解决。联系到历史上常有为争皇位而子弟间自相残杀的故事,慈禧的这次决断,不能不说做得漂亮。

后来的事实证明:朝臣们对立嗣的争议,并非在择立了慈禧的外甥即幼年的载湉做皇帝,也不是第二次垂帘听政是否应该,而是载湉入嗣咸丰帝还是同治皇帝问题上。既然当时人并没有从权欲上对垂帘发问,我们又何必用权欲来否定慈禧择立幼君呢?

二、怎样看待“削平发捻”

慈禧被骂倒的一个重要罪名,是她主政时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因此被骂成是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

太平天国能否称为“农民革命”,学术界早就有不同看法,甚至能不能称作“农民战争”,我认为还值得讨论。撇开这种定性不谈,专就太平天国政权的作为来说,从1852年永安封王建制到1853年定都天京,就已经呈现出封建专制的性质。定都之后,更向恶性发展。天京成了洪、杨小朝廷的安乐窝。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天王府,“周围十余里”,超过北京都城一倍多;宫中使唤女子千余人,天王洪秀全妻妾八十八个,比咸丰帝的嫔妃多十倍;器用大多用金子做成,奢侈无匹。天王出巡,仪仗数千人,百姓都要伏地低首跪迎。完全是封建帝王的排场,何来农民气息?

天京城内废除家庭生活,“严别男女”,禁止男女交往,违者处死。1854年后,虽恢复家庭生活,但仍男女别馆,分男行女行,完全违反正常的人伦天理。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慈禧   严谴   庶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沈渭滨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