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改变大清命运的女人
2009年04月02日 21:07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一个固残守旧,顽固不化的封建卫道者,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没落的时代,牢牢的把握着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江山,并保持了它的相对完整。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甚得咸丰帝宠幸。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年号“祺祥”,那拉氏尊为“圣母皇太后”,从此开始了她对清王朝四十多年的统治。

在她统治的这四十几年中,中国正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的坚船利炮不断叩响着中国的大门,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纷至沓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粉墨登场,不断冲击着清王朝古老的统治,作为统治阶级掌舵人的慈禧太后在守旧与革新的迷惘中徘徊前进,改变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慈禧在其锐意进取的时代(1895年以前),任用汉人积极支持洋务运动,接收新事物从而创造中兴局面。1875年初,慈禧太后的独生子、不到20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养心殿。忧伤的慈禧开始第二次垂帘听政。参加葬礼的李鸿章在第三次陛见皇太后时,提出了开煤铁矿、架电报线、修铁路、办学校、开发台湾、办外交等等一系列洋务改革的建议。李鸿章回忆说“廿二、廿三、廿六日,太后召见六次,悲伤迫切之中,大有励精图治之意”。在慈禧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国呈现了难得的中兴气象:

中国第一家大型煤矿─开平矿务局, 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厂矿公司,

中国第一家大型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

中国第一条电话线,

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

中国第一条输电线路,

中国第一家发电厂,

中国第一家电报局,

与此同时她还为中国建立了第一支现代化军队。

中国有了:

第一艘现代化军舰,

第一支现代化陆军,

第一家现代化兵工厂,

第一门现代火炮,

第一家现代军校,

第一批留学军事人才,

第一批外国军事教官,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葛忠雨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