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清末新政效果远超戊戌变法? 只因领导人不同
2009年04月02日 19:37 】 【打印已有评论0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不同,突出表现在事件的领导者和各自的后果上。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帝党相结合,共同领导和发动的,清朝的洋务派官僚及后党,持反对态度;而清末新政,则是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及清朝的皇室在洋务派官僚的支持下进行的,光绪皇帝已无实权,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个别人物,只不过是做了这次新政的陪衬。例如张謇,商部成立后,当上了该部三品官的高级顾问(《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28第1页。)。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结果不同,戊戌变法,仅历时一百零三天,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几乎全部被取消。而清末新政,历时整整十年。并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

清末新政的恶果是突出的,应该首先加以说明,举其要者主要有四:其一,举办新政,需要大量的经费,为解决资金,清朝政府不断向各省派款。如1903年12月24日的两个派款上谕,所派之款,全国每年就多达九百六十万两(《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23第4—7页。)。而各省举办各项要政,也得花钱,这就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清朝政府又是在每年都要偿还大量外债和赔款的前提下实行新政的,这就必须更加疯狂地搜刮广大劳动群众,使人民生活愈加贫困,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其二,清末大练新军,各地出现了部分军阀势力,特别是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乘机控制北洋六镇军队,他变成了当时最有势力而又极反动的人物。其三,这次新政,还为帝国主义继续向中国投资:控制中国的社会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如1902年3月,所拟《矿务章程》十九条中就规定,在中国开矿“无论华洋各商,皆可照章承办”(《光绪朝东华录》,总(五)第4836页。)。最后,清末新政时办警政、练新军,强化了清朝的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

尽管新政有种种不良后果,尽管新政还有种种弊端(参见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上册,第181—182页。)。但是,我们仍然必须全面地加以探讨、分析。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12页。)。“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二卷,第150页。)我们今天在研究清末新政的历史时,就应该把问题放入当时的历史范围内来研究,我们在判断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时,也应该根据新政比以前的历史所提供的新的东西来分析研究。经过冷静的对比之后,笔者认为:清末新政本身及在新政的影响之下,中国社会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其主要有下列八点。

一、清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首先是民办工业发展较快,各类工厂不断增加。其中特别是1909和1910两年,设厂就多达二千八百余家(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11页。)。达到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年设厂数目的最高峰。同时,投资总额也迅速增加:1906、1907、1908三年,共投资五千三百多万元。年平均投资额近一千七百七十万元,年投资总额也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其次,民办矿业也有所发展:在1895—1910年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里,兴建的民办矿业共八十家,较著名的,如1908年,湖南长沙梁焕奎兄弟的华昌炼锑公司,炼的锑质量较高,“成色在世界着名之英京廓尔逊之前。”(《湖南省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245—246页。)第三,中国民族资本的商业和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同帝国主义列强的竞争力量。

二、中国的土地开发,有了很大进展。由于清末新政时,对土地开发有所注意,在各地设立了垦务公司,各省也较重视,成效显著。特别是黑龙江省,这时期的土地开发,进入了“全放时期”。1904—1910年,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由三十四万七千九百零九垧,增加到六百五十四万七千八百九十五垧(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800页。),翻了四番有余。

三、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特别是中下层,有较明显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也随着发展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新政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四、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辛亥革命的前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已增到六十六万多人,成了当时中国的一支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

五、清末,中国的军队,有了较大的变化。辛亥革命前,已编成新军十六镇。新军战士,使用洋枪,练洋操,接受新式军官的支配,思想上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传播之际,新军成了革命党人宣传及发动武装起义的主要阵地。

六、清末新政,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在戊戌变法期间即提出这一要求;清末,张之洞等人则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倖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光绪朝东华录》,第5390页。)清朝政府排除了顽固守旧分子的干扰,采纳了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废除科举制度,这是清末新政的一大突出成就。

七、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戊戌变法仅存的成就,是成立了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期间,对京师大学堂进行了认真的整顿、扩充。清政府还一再谕令各省,兴办新式学堂,又公布了学堂章程。使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如1907年,京师有学堂一百二十七所,直隶有学堂四千五百多所。到1911年,全国学校已增至五万二千五百余所,学生总数已达一百五十六万多人(参见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上册,第373页。)。

八、中国出现了留学生的洪流。早在洋务运动期间,一些洋务派官僚就开始派遣留学生,但人数很有限。戊戌变法也提出派遣留学生的问题,但是,变法很快失败了,没有成为事实。而清末新政期间,却出现了留学生的洪流,如1905—1906年间,仅留日学生就多达八千人。留学生,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史上,起了决定性作用。辛亥革命前,广大留学生,成了清朝政府的掘墓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清末新政,也就不会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清末新政同戊戌变法及其以前的历史相比较,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就清末新政的整个活动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管清朝统治者出于什么政治目的,这次新政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和要求的。清末新政是一场缺乏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积极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