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庚子事变刺激 慈禧大刀阔斧实行新政
2009年04月02日 19:26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以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 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它的废除牵动面相当广, 历来阻力也甚大。鸦片战争前后科举改革思想即已开始酝酿, 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 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意见。维新运动时期, 维新派提出废除科举的主张, 在戊戌变法时清政府发布了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设经济特科的改革措施。此一举措遭受到了顽固分子乃至于传统下士人的猛烈攻击, 最终科举制的改革由于戊戌政变而流产。新政时期, 科举制改革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光绪二十七年( 1901) , 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均提出改革科举的若干建议, 两广总督陶模直接提出废科举的建议。慈禧接受了改革科举的主张。8 月28 日, 清廷诏令于第2 年开始, 科举考试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 同时逐渐减少科举名额, 并令永远停止武科[21]。在此之前, 6 月3 日, 慈禧下令开设经济特科, 光绪二十八年4 月, 政务处拟定了经济特科考试章程。1903 年10 月, 袁世凯、张之洞会奏, 要求以十年为期, 废除科举制, 得到慈禧批准。后来, 由于形势的变化, 尤其是日俄战争的刺激, 光绪三十一年9 月2 日, 袁世凯又会同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与端方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慈禧终于接受了这一意见, 发布谕旨, 宣布从光绪三十二年开始, 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废除了科举制。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其改革迁延半个世纪而未决, 在清末新政时期不到五年就将其废除,一方面固然是形势不得不然, 另一方面, 也和慈禧的支持密切相关。科举制在4 年内就被彻底废除, 体现了慈禧务求改革成功的急切心态。

由于改革成功的急切心态, 在新政进行过程中, 慈禧对于要求改革的一派官僚给予了相当支持, 而对于保守派则予以抵制。庚子之后, 清廷高层的顽固派被基本清除, 他们对于改革已经不构成大的威胁, 但在中央政府中, 对各种改革措施不满、抵制的官僚仍旧占有相当数量, 他们对于预备立宪尤其反对。其中以赵炳麟、胡思敬等为代表。赵炳麟坚持君主掌握大权, 立宪有“大臣凌君, 郡县专横之弊”[22], 胡思敬则既反改革官制, 更反对立宪,认为改革官制“必破坏会典, 销毁则例, 一切以意为之, 荡然无复限制”[23], 立宪则为“大乱天下之道”, 应该“取消九年筹备清单,停办新政”,“复科举”[24]。在定立宪国策之前, 政府内部反对声势颇大, 但在众亲贵重臣的吁肯之下, 慈禧没有因为反对之声而动摇, 却反而逐渐坚定了立宪的决心, 最终走向了立宪之途。

清末新政的失败丝毫没有降低这次现代化运动的意义, 这次改革的成败经验都弥足珍贵。作为清廷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对于新政的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从新政的启动, 还是从其转向预备立宪并进而付诸实施来说, 慈禧都起着主导性的积极作用。但是, 仅有改革的意念、富强的意图是远远不够的, 改革受着时代条件、政治环境乃至于个人品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某种意义上来说, 颇遭咒骂的慈禧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而已。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黎俊祥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