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之责:慈禧、光绪帝及李鸿章谁都有责任
2009年04月01日 19:0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对其统治地位和国家的前途产生了忧虑。于是“事机危急”的心情,在他们的心目中迅速地占据了突出的位置。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开始跳出了在内部争权的圈子。当然,在初期阶段,为了缓和中日之间的矛盾,光绪帝也曾同意中日双方协议自朝同时撤兵,与李鸿章的主张相合。但在遭到日方拒绝后,光绪帝的态度便发生了变化。到7月中旬,他就公开站出来“一力主战”自卫(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四),以下简称丛刊,第480页。),不断电谕李鸿章加紧“预筹战备”(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丛刊(二)第577页),全力筹划御敌之策了

在清王朝内部,由于光绪帝公开主战卫国,在清中央首先使一些有抵御外侮要求的帝党官员受到了鼓舞。如侍郎志锐等人,到这时纷纷上奏,大力主战,并抨击后党官僚和李鸿章等人“因循”误国的丑恶行径,直接支持光绪帝的备战主张。在这时,就是平时对西太后“栗栗恐惧”的翁同和,在一些枢臣会议上也敢于陈述己见了,与光绪帝紧相呼应。与此同时,一些原来与帝、后之争没有直接关连的一般官员,他们出自“忧国”的心情也出来公开言战,与光绪帝上下配合,使清廷统治集团出现了裂缝。

光绪帝公开主战,在整个的清王朝统治阶级当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当光绪帝指令各地积极准备战守之后,许多地方官也先后上奏表示遵行,有些人还主动为准备抗击日寇献计献策。河南道监察御史易俊,大声疾呼“朝鲜近在肘腋,……唇亡齿寒,…不能不举国争之”(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丛刊(三)第41页),积极拥护光绪帝的备战主张;湖南巡抚吴大□,还“电奏请统率湘军赴韩督战”(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第37卷,第5页。),要以实际行动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当时,后起的洋务派显要人物张之洞、刘坤一,他们的思想比较复杂,尤其对帝、后的纠葛都怀有戒心。但在张之洞得知“上主战”(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138卷,第14页。)的消息后,他的态度也逐渐向全战方面靠拢。如当他得知光绪帝指令沿海要地督抚“不动声色,豫为筹备,勿稍大意”(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丛刊(二)第575页)时,便向其属下传达“朝廷甚注意江防”(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138卷,第17页。)。在他的主持下,于长江一带较认真地做了一些江防工作。这时刘坤一的对日态度,也日益趋向强硬。在此后随着战局的演变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态度又有了进一步的明朗。总之,在外敌当头的紧要时刻,光绪帝挺身而出公开主战,积极筹划备战御敌之策,在清王朝统治阶级当中,确实产生了相当大的吸引力。如国子监司业瑞洵所说,由于“皇上宸衷独断”,力主抗战御敌,则使“凡有血气(者),匪弗攘祛思奋,敌忾同仇。……争献御侮折衡之策”(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丛刊(三)第154页);广西道监察御史高燮曾也说,“皇上宵肝焦劳,实足以感动天下臣民敌忾同仇之志。”(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丛刊(三)第55页)可以认为,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条件下光绪帝公开主战御敌,对于促使清王朝统治阶级的分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清王朝统治集团中,一切有抗击侵略之心的人,都集结在光绪帝的周围,从而又形成了一支与妥协势力相对立的政治力量。事实上,从此之后,围绕着如何对待日本的战争威胁,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确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而这种分化和组合虽与原来的帝、后党争并非毫无关系,但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是迷信外力还是立足于本国

中日甲午战争,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说,又不是孤立的事件。在战前,英、俄等列强,为争夺中国已经在进行着激烈的角逐。当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之时,除了美国继续公开支持日本之外,英、俄产生了错综的心理。它们既唯恐日本插足中国,可能触犯其在华的侵略权益和打乱它们争夺中国的计划,对日本都存有戒心;同时,它们对中国又均采取了一种伪善的态度。

然而事实说明,无论英、俄还是其他列强,对半殖民地的中国都是各怀鬼胎的。它们散布的“同心”也好;“调处”也罢,都是为了实现其各自的企图所玩弄的伎俩。面对明火执仗的日本侵略者和心怀叵测的其他列强,对中国来说,是把国家的命运完全押在这些所谓的“调停”者身上;还是在立足于本国力量的基础上积极备战迎击日本的战争挑衅?显然这是关系着保卫祖国还是贻误国家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西太后及顽固派官僚的昏庸、愚昧和李鸿章的怯懦性汇合成一个共同的对外心理,那就是由惧外到媚外。在中日开战前夕,西太后固然曾表示过赞成“主战”的意向,但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在其内心里还是想采取对外交涉的惯用手段,无非认为再通过李鸿章对外周旋一番即可了事。实际上,她对这些外来的“调停”者是怀有极大幻想的。只是当李鸿章在外公开活动时,她未便直接出场罢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孙孝恩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