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废约”的历史回响
2008年07月31日 15:17文摘 】 【打印

  大后方方面的民间舆论的看法,较之国民党官方论调是比较客观冷静的。以重庆《大公报》为例,1943年1月12日和14日发表两篇社评。第一篇题为:《贺中美中英平等新约,中外关系史上光明的新页》,另篇题为:《充实平等的内容》。社评对中美和中英新约,“使中国结束了百年的耻辱”,在中外关系上“展开了光明的新页”,“致无限兴奋的庆贺”。特别是“辛丑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的总代表,文字最丑陋,内容最不平,现在一笔勾销,洗掉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我们特感愉快的。”“而同时也甚珍贵这划时代的平等地位得来之不易。……实际是我全军全民奋斗五年余付巨大牺牲流大量血才博得友邦的尊敬而来,绝非倖致。”社评认为:“这无疑是国人快慰的一件大事,但不宜作太过轻率的乐观。美国英国虽把平等交还了中国,惟交还的精神重于物质,形式多于内容。”而且“美英所交还我们的,大部还劫持在敌人和汉奸的手里”。社评还特别提出:“如九龙租借地则纯属不平等特权的性质,而竟未曾解决,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据宋子文外长在1月12日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说:“中国在谈判中曾提出九龙租借地问题,但英国政府未准备加以讨论,我方已保留再度提出此问题之权。”)可见,在肯定和赞扬之下是有所保留和并不满足的。这似可作为中间阶层舆论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件是重视的,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庆祝中美中英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1943年1月25日)。《决定》在“我们应当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庆祝中美中英间新的关系与新的团结”前提下,向全国人民强调说明:

(1)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国逐步丧失独立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历史,同时又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2)这个斗争到“七七”抗战后,已进入决定胜负与决定中国最后命运的阶段。正是由于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使中英美间不平等条约得到废除。”

(3)中国今后的命运是要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得到决定。没有抗战的胜利,“中国的独立解放便无法实现,中美中英间不平等条约之废除也还是一纸空文。”

(4)中国要变成独立的国家,不仅有赖于对日战争的胜利,而且有赖于战后国家之建设。

(5)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便投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前线。”按《解放日报》2月4日社论的说法,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急先锋”,“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首创者”,“站在最前线的英勇战士”。

这一决定代表了中共中央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也是指导各地党委和报刊对这一事件的宣传总方针。当然在具体执行上,随着客观环境的不同,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当时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就多一些,而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就相对少一些。在敌后太行山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就仅有几条消息。但总的宣传口径都是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执行的。

从上述《决定》内容可以看出,虽然对废除不平等条约和签订新约表示庆祝这一点是共同的之外,共产党对于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以及采取的态度,同国民党是有很大差异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金春明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