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草莽化的审美缺憾
2009年09月28日 10:12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图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常发、许三多、陈大雷剧照。

自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问世以来,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继石光荣之后,姜大牙(《历史的天空》)、常发(《狼毒花》)、李云龙(《亮剑》)、关山林(《我是太阳》)等人物形象相继亮相,而陈大雷(《我的兄弟叫顺溜》)则是最近出现的又一个。这些人物大多出身贫苦,虽然经历各异,但个性特征与精神气质却具有着极其相似的血缘联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们是传奇英雄,无敌勇士,一往无前,视死如归;而在军队内部关系与家庭情感生活中,他们的桀骜不驯与简单固执,家长作风与粗鲁言行,因缺乏文化素养而随时流露的草莽气息也十分醒目。如此多的草莽英雄形象在我们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作中扎堆出现,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思考。

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看,草莽英雄在我们军队中扎堆出现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革命走过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我们这支军队的成长摇篮在农村,在贫困边远地区,我们这支军队的兵员主体是农民。在长期的、艰苦残酷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历程中,我军各级指挥员中经过早期的黄埔军校及后来的红大、抗大等专门教育训练的毕竟是少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大多数军人成长成材的唯一通道。因此,出身于草莽、成长于战场的一大批革命军人成为今天我们的电视剧作品反映与表现的对象,原本也不足为奇。而且,由于过去我们的电视剧作品在塑造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时,常常有意无意地采取“净化”的眼光与表现方式,使得英雄人物易于出现公式化、概念化,所以,以石光荣、李云龙为代表的草莽英雄形象在新世纪之初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突破了某种思想艺术的禁锢,还原了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拓宽了军事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路径,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

而从审美把握的角度看,对于草莽英雄的描写刻画,却并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创作命题。电视剧作品固然要求创造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但是写人物并不是电视剧作品的终极目的,简言之,写人物归根结底是为了反映历史,撞击现实。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既强调了“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同时也严厉斥责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指出“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粹低贱的自我聪明,并且是垂死的模仿文学的一个本质的标记。”我以为,新世纪以来,因为草莽英雄鲜活的个性特征赢得了广大社会观众的喜爱,从而引发了草莽英雄在我们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扎堆出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作跟风现象;而对于草莽英雄的描写刻画缺乏应有的审美把握,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的创作命题。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我军老一代军人中的典型人物。石光荣的个性特征与魅力,集中地体现在作为一名军人他对于军队的忠诚热爱,他对于战斗与厮杀的渴望,他的战斗意志与战场智慧,他的辉煌战绩与传奇成长经历。一旦进入和平年代,进入情感家庭的新的生活领域,他的简单固执,他的手足无措,立马暴露无遗。他以死缠硬打的攻坚方式娶回了褚琴,从此两人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冲突之中。石光荣的文化素养偏低,石光荣的卫生习惯很差,石光荣在青树坪战斗中失败的隐痛不容他人触及,石光荣对于蘑菇屯乡亲无条件的物质回报不容他人质疑,石光荣的孩子只能当兵,考上了大学也必须放弃,这一切一切,完整而深刻地反映出石光荣个人素质与精神视野的局限性。石光荣形象的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正因为其真实,才使得石光荣形象既有可亲可敬可爱的一面,也有可笑可气有时候甚至是可恨的一面。问题在于,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仅仅真实地展示生活刻画人物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审视生活,审视人物,并且把自己对于历史生活与历史人物的倾向性认知传递给当代观众。认知历史生活与历史人物的价值标准,当然应该是当代意识与当代审美眼光。我们爱我们的父辈英雄,就理应清醒地认知父辈英雄们的精神品质中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文明与愚昧共存同在的事实,从而努力地继承弘扬其中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性美好的精华,同时自觉地扬弃其中封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小农意识的糟粕。

与对于石光荣审美把握的缺憾相近似,后来的跟风电视剧作品程度不同地给予了草莽英雄们过多的宽容与无原则的赞美,却越发减少了应有的理性审视与批评。主人公身上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分被无节制地表现张扬,而那种流民习性的甚至是山大王式的粗野、粗俗、粗鲁、粗暴的外在特征则被放大夸张,似乎非此就不能显现主人公的豪杰胆英雄气。我不想简单地指责这些蓄意地把战争年代的老一代军人草莽化的电视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我们的草莽英雄,只是想指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创作者的漫不经心与主体审美取向缺失。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上的草莽英雄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视野局限与精神欠缺,也不会抹杀掉这一代英雄军人的功绩与历史作用;但是后人在文艺创作中描写刻画这些草莽英雄时的不经心与不作为,却是一种贪图省事不负责任的态度,严格说起来也是对于前辈英雄的怠慢不敬。因此,英雄草莽化的创作倾向是不可取的。而我在上面强调的认知历史与历史人物必须具有的当代意识与当代审美眼光,就是要以创作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去打通历史与历史人物和今天的精神关联,要以科学的、民主的、文明的、人性的、和谐的眼光,去重现历史真实,发掘历史人物,塑造革命英雄,使得今天的观众能够正确地认知并继承老一代革命军人流传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能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把他们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中国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著名的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是一位十分重视打通历史与现实“精神上的连结”的学者,他曾经尖锐地批评那种“为历史而历史”的简单罗列事实、堆砌材料的历史学研究倾向说:“归根结底,它们实际上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渊博的或非常渊博的‘编年史’,有时候为了查阅的目的是有用的,但是缺乏滋养和温暖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的学问。”我想,克罗齐的这一观点虽然是对历史学研究而发,但也同样击中了今天我国军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要害,值得我们深思。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丁临一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