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成立,6月7日,美中苏英四个发起国发表了《四发起国政府代表团关于安全理事会投票程序的声明》,规定美、中、苏、英四国拥有否决权的原则。1946年2月16日,苏联为标明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率先使用否决权。1970年,美国首次使用否决权,在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决议杀手”。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谁赋予英、法、美、中、俄五大国否决权?美国为何屡次动用否决权否决多数国家决议?美国使用否决权的历史带给中国什么启示?【网友评论】

上一张
下一张

细数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行使否决权历史记录

2012-02-07 14:05 0人参与 0条评论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行使否决权历史记录。(凤凰网资讯 吴曙良制图)

8
01
 
 

否决权由来:苏联自认为在安理会处于少数 没有否决权会吃亏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首先是由苏联提出的。苏联主张苏、英、美、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1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人认为自己在安理会中是少数,如果有了否决权就可保证在安理会中不吃亏。【详细】

 

苏联力主设立否决权

中国行使否决权

否决权原则确定之后,第一次在安理会实际行使的先例出现在1946年2月16日。在通过美国、荷兰的一项已获得多数票的有关英、法从黎巴嫩、叙利亚撤军的决议案时,苏联第一次使用了否决权,苏联投否决票的目的是标明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至今苏联(俄罗斯)共动用否决权130余次。 【详细】
苏联的崛起以及在军事领域的超强地位,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下降。美国人越来越感到联合国不再是它得心应手的工具,开始在联合国内大骂“多数人的暴政”。1970年3月17日,美国第一次使用否决权,至今美国共使用否决权近百次,占总数的30%左右。 【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以后曾先后七次行使过否决权。2月4日,中国对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第八次行使否决权。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的审慎态度,体现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的高度责任感。【详细】
 
 

安理会否决权实质:五大常任理事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大国的需要包含形式性和实质性两个主要方面:特殊地位的需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否决权满足了诸大国政府对其在大战之后国际事务中拥有突出地位的热望;赋予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国际法一般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赋予五大常任理事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实质性特权;赋予五大常任理事国防止联合国对其自身乃至其选定支持的国家采取强制性行动或阻止它不愿意参与的任何联合国权力下的强制性行动的能力。【详细】

 
否决权:超级大国手中的权杖
 

联合国安理会会议表决

否决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某些常任理事国的一种豁免权。比如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等,均因为当事国是常任理事国,安理会根本无法通过谴责的决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位相对衰落,美国在世界上已缺乏有效的牵制力量,美国不再满足于否决权这一特权,而是寻求更大的行动自由,因此它对联合国采取一种“有用则用、无用则甩”的态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位相对衰落,美国在世界上已缺乏有效的牵制力量,美国不再满足于否决权这一特权,而是寻求更大的行动自由,因此它对联合国采取一种“有用则用、无用则甩”的态度。【详细】

平均每年动用5次否决权  

从联合国1945年成立至今,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一共动用了300余次否决权,对170多个决议进行了否决,平均每年至少动用5次。【详细】

秘书长选举美国用否决权  

1996年12月10日,安理会又进行了秘密投票,美国继续对加利行使否决权,而法国对安南行使否决权,使秘书长人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僵局,但法国在最后一刻作出了妥协,从而结束了秘书长人选之争。 【详细】

限制否决权成为改革热点  

正因为否决权如此重要,所以安理会改革的焦点集中在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身上。尽管改革已谈了10年,但进展不大。个中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是5大国都不希望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意看到既有否决权被削弱。【详细】

 
 

1970年美国联合国投出第一张否决票 从此成为“决议杀手”

美国在联合国第一张反对票出现在1970年,当时美国和英国联手,封杀了安理会一项关于津巴布韦的决议案。此后,美国取代苏联成为安理会头号“决议杀手”。尤其是在以色列问题上,美国更是持一边倒的态度,共否决了35项所谓的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案。此外,美国还曾否决10项批评南非的决议草案、8项关于纳米比亚的决议草案、7项关于尼加拉瓜的决议草案和5项关于越南的决议草案。可见,美国对待于己不利的决议案,从来是“封杀没商量”。 【详细】

 

以色列靠什么逃脱惩罚?

南非种族隔离政策臭名卓著

联合国安理会18日表决一项谴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继续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决议草案。在其他14个理事国均投票赞成的情况下,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苏珊·赖斯代表美国投下否决票,致使该草案遭否决。巴勒斯坦对美方这一举动表示不满,称将“重新评估巴以和平谈判进程”。 【详细】
“非统”首脑会议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召开,克林顿派掌管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穆斯出席,向30多国首脑游说、施压。但“非统”重申继续推荐加利竞选连任下届联合国秘书长。1996年11月19日安理会对埃及等国提名加利续任秘书长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结果是14票赞成、1票反对,美国投了否决票。 【详细】
谈到里根对南非的政策时,乔姆斯基说,政府找到了逃避国会推动的经济封锁的办法,在执政的后几年增加了与南非的贸易,当时鲍威尔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顾问。里根支持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及邻国,至少有150万人被南非杀害,损失达到600亿美元。那是一部恐怖的历史”。【详细】
 
 
关于否决
 

所谓的否决权指的是,联合国非程序性事项的决议需要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9个理事国的赞成票、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赞成”方可通过。【详细】

前苏联:曾是摇头先生  

冷战时期,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年到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摇头先生(Mr.No)”的美称。但此后,前苏联投反对票的次数逐渐减少。【详细】

美国:不怕孤军作战  

安理会收到的前九张否决票中七张来自美国。美共行使否决权76次,53次美国都是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投反对票的国家。 【详细】

中国:否决次数最少  

1946年到1971年间,台湾当局在安理会曾经仅有一次投反对票。中国所投的其他反对票还包括,1999年否决安理会延长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守在马其顿的期限的决议案;1997年否决向危地马拉派遣军事观察员决议草案。【详细】

 
 

冷战时期美国的否决权使用:只要是反苏反共的政治势力就支持

里根主义的核心是反共,即美国支持世界上的一切反共力量,使他们的国家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尤其是要击退七十年代苏联在第三世界的侵略扩张。里根重新燃起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的较量,他把苏联称为“非法帝国”、“邪恶帝国”。在外交政策上,里根政府以实力为后盾,以进攻的姿态争取战略优势,奉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只要是反苏反共的一概支持,不论是萨尔瓦多的独裁政权,也不论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阿富汗,还是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详细】

 

后冷战时期美国否决权使用:自觉是“仁慈霸权” 不需要迁就任何国家

在新保守主义者看来,即使是世界上的事美国也可以自行解决,不必要迁就其他国家,美国是“仁慈的霸权”(BenignHegemony),其行动是利己利人的,因而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在美国为他人行善时用不着通过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来寻求合法性,而且单边主义可以使美国的行动保持高效,避免多边主义的官僚主义。 【详细】

 

9·11之后美国否决权使用:中东成核心战略组成部分 拒绝一切干扰

美国战略家们还认为,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宗教极端势力是以反美反西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源头,要想有效地反恐,还必须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民主改造,使它们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可见,防扩与民主改造伊斯兰世界是反恐的自然延伸,反恐、防扩、改造伊斯兰世界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任务。美国实施反恐战略,并不等于放弃了原有的霸权战略,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反恐之机推进霸权战略。 【详细】

 
联合国的历史
 

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就面临着分裂或瓦解。西方国家与苏联在对德作战中的战略及战后安排上都有自己的考虑。在旧金山会议前的雅尔塔会议上,东西方就根据各自的实力划分了势力范围,并用“雅尔塔协定”确定下来。因此威尔逊主义的大前提——人类拥有抽象的共同利益,在具体的民族国家利益面前不得不作出让步。联合国虽然为大国冲突提供了“减震器”,但大国合作却受到了很大限制和抑制。【详细】

联合国等于清谈馆?  

在最好的时候,联合国只是一个清谈馆,而不是一个有强制力量、有高于其它会员国的独立的财政和预算、有自己军队的世界政府。它的运转经费来源于各会员国(主要是强国)、它的维和部队有赖于会员国志愿提供它们国家的军队、它的行动要由集体作出。【详细】

“霸权稳定”  

成立者故意使它软弱,因为谁也不愿意放弃国家主权,谁也不愿意让联合国来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它的批评者说,联合国成立以来,确实没发生世界大战,但这不是联合国的“功劳”,而是“霸权稳定”的功劳。【详细】

 
 

集团化政治使美国丧失联合国主导地位 否决权使用日渐增多

随着联合国的日益扩大,逐渐形成的集团化政治,这种集团化行为,往往对投票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美国(还有以色列)可以说是联合国仅有的不属于任何集团的国家。这种情况使得美国不能指望争得集团投票的自动支持,也不可能作为掮客在某些问题上进行选票交易。以1982年为例。该年联大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详细】

联合国投票

国家利益至上

否决权的法律适用虽然主要针对以和平或强制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或国内冲突,不过我们也能清楚地发现大国角逐的痕迹,它们都时刻提防着对手可能给其带来的损害,而权力能够给国家带来安全感的直接效用并没有因为联合国的存在而消失,反而渗透到了这个国际组织的方方面面。 【详细】
当今国际政治的现实是,丛林法则同样在全球事务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美国所奉行的“霸道”还是世界人民期待的“王道”都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任何国际协商的结果实际上仍是各方力量平衡的结果,丛林法则使道义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显得如此薄弱。 【详细】
一方面,当今世界格局依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国家利益至上仍然是国际关系中一条不言自明的根本准则。另一方面,求和平、要合作、谋发展、促共赢,可以说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得不关注对方利益的实现。【详细】
 
 

国际政治不是毫无道德标准的游戏 世界应追求道义与公理

今天的国际政治当然不是什么“理想”政治,但也已经不是“炮舰政策”、“蛮族征服”和“春秋无义战”的时代。米洛舍维奇的所作所为、乃至比米洛舍维奇更恶劣的所作所为如果发生在非洲也许就会被忽视和姑息(正如在卢旺达、刚果和苏丹等地发生的事一样),但在欧洲人们就难以容忍。这种“双重标准”当然令人遗憾。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是努力使非洲发生的罪恶也能够像在欧洲那样得到制止,还是努力使欧洲发生的罪恶也能够像在非洲那样得到姑息。【详细】

 
美国与联合国关系
 

美国与联合国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主要创始国,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作为联合国经费的最大提供者,作为大国中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别国无法相比的。【详细】

美国与联合国的建立  

世界主义在美国的确立,有一个历史过程。与欧洲列强相比,美国较晚才参与建立世界体系的活动。联合国的建立,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世界主义或国际主义过程的完成。罗斯福的世界主义,到底是为了“人类的根本自由”(essential human freedoms),还是想通过重构世界秩序为实行霸权政治做准备?恐怕两者都有。【详细】

联合国建立的理想与现实  

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杜鲁门总统在旧金山会议开幕之际强调,会议的宗旨是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 【详细】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抉择  

美国在新时期之所以需要联合国,是要利用联合国体制来确保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冷战时期,美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西方的领袖而不是全世界的领袖。冷战结束后,美国把确保其世界领导地位作为本世纪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美国之所以需要联合国,同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尽管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成了唯一剩下来的超级大国,但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却相对下降了。几十年的军事对抗使美国亦元气大伤。【详细】

今天的国际政治当然不是什么“理想”政治,但也已经不是“炮舰政策”、“蛮族征服”和“春秋无义战”的时代。道义与利益,强权与公理,都是国际政治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因素。也许“双重标准”这一概念比较近于现实:它意味着国际政治不是毫无道德标准的“战国”游戏,但是大国实力与利益的因素也使得这些标准在实践中还无法“一碗水端平”。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