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盛,很多人会想到它是华尔街历史上最赚钱的公司,它是最早提出归还美国财政部救援金的受援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业绩远远压倒本行业其他对手。而最近曝出的“欺诈门”让人想到更多:华尔街、犹太人、货币战争……
 
 

一而再 再而三:高盛又撞在了枪口上

虽然高盛集团今年的一季报表堪称靓丽,但显然无法完全平息投资者担忧、疑虑的情绪。自4月16日高盛集团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从事民事欺诈行为后,高盛集团就陷入了各国监管机构此起彼伏的调查风浪之中。除美国外,英国金管局也已启动了对高盛的执法调查,而德国亦有意在评估相关资料后,作出是否调查的决定。高盛集团在渡过危机四伏的金融风暴后,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详细】

 
 

高盛“欺诈门”:折射出华尔街复杂图景

高盛“欺诈门”始于一桩在2006年启动的CDO(抵押担保债券,又译担保债务凭证)交易。根据该产品的设计,一家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会因为押中该CDO产品中相关标的资产价格的下跌而获利,而做多的两家公司也会因为相关资产价格上涨而获利。事实是,作空的保尔森公司获利10亿美元,做多的两家公司则累计亏损同样金额,而该产品是由高盛应保尔森公司要求设计并销售。在《华尔街日报》认为这是一种机构间针对标的资产价格走势的“对赌”,双方应该“愿赌服输”,高盛并无不妥。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材料指出,高盛作为该产品的设计者和交易撮合者,在关键信息的披露上存在“实质性”的误导和隐瞒行为,导致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不知道交易“对手方”就是参与债券组合选择的保尔森公司。如果智力正常的投资者知晓保尔森公司既是“中立观察员”又是“竞争对手”,是不会购买这一产品的。 【详细】

 
高盛帝国
 

同是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贝尔斯登倒下、美林倒下、雷曼兄弟倒下,摩根士丹利在苦苦支撑,唯独高盛保持快速增长、逆势上扬,直到最近才爆发丑闻。这是为什么?【详细】

只是运气比较好?  

“我们只是运气比较好。”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在被记者问及成功经验时,曾多次这样表示。当然,这个回答没多少人会在意。像高盛这么一家曾因为是犹太人经营,只能在狭窄范围内开展业务的公司,最终能够发展成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银行和现代金融业得巨头,不可能单单只靠运气。【详细】

文化?人员?机制?  

有人将高盛的成功归结为三个强大支柱:领导层、职员和公司文化。有人把高盛解读为一个操控者、一个阴谋者、一个有着狼子野心的主宰者。还有观点认为,是高盛较保守的企业文化和敏锐的风险预警机制成就了高盛。 【详细】

合伙人制度  

然而在查尔斯·埃利斯看来,高盛在50年间能够从一个微小而普通的公司变为庞大而优秀的公司,其原因就在于它长时间延续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紧密协作的合伙人制度。即使是在已经结束了合伙制经营的今天,高盛仍将合伙文化中敏感的风险防范机制(问责制、风险评估管理等)很好地继承了下来。【详细】

 
 

被外界敌对情绪包围的高盛:贪婪的“吸血鬼”?

近几个月来,高盛接二连三遭到抨击,而上述事件只是最新一次“炮击”。由于高盛充分利用政府援助,卷土重来当上华尔街老大,《滚石》杂志为其冠名为“吸血乌贼”。当被问及他们打算如何平息外界对高盛的敌对情绪时,高管们只谈到了员工缴纳的税款。用一位高盛前高管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惊人的逆转:高盛的所有美德——盈利能力、谨慎作风、以及与政府的亲密关系——在人们眼里都变成了罪恶。”【详细】

 
 

高盛:金融危机大赢家

金融危机来袭,美国华尔街不少老牌投资银行轰然倒地。然而在不远处百老汇大街旁,高盛集团没受很大冲击,甚至凭借政府救助翻身成为“赢家”。与全球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高盛资产规模不是最大,员工人数不是最多,赢利能力却遥遥领先。贪婪、拜金、野心……围绕高盛的争议之声从未停歇。【详细】

 
贪婪招致痛批:
09年人均薪酬约70万美元

政府、业界人士及公众指责投资银行贪婪而不计后果,以致危机,令民众难以维持生计。然而,获政府援助和起死回生的华尔街精英却继续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高盛在全球范围有约3万名员工,2009年人均薪酬约70万美元,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以千万美元计,招致外界猛烈批评被冠以“强盗贵族”、“秃鹫资本家”等称号。而高盛董事长兼CEO布兰克芬反唇相讥:“我们帮助企业筹集资本,令企业得以壮大,从而创造财富,进而保障就业。人们有了工作,则有助于企业壮大,继而创造更多财富。这是个良性循环。”【详细】

老赌局新手法:
高盛为暴利推陈出新

面对员工的贪婪,高盛总能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来盈利:暗池交易、信贷违约掉期,现在又出了个“算盘”。这个“算盘”的全称是“合成有抵押债务”,即将各种债务打包出售。美国的一位金融专家却愤然指责高盛的这一做法:“一边将证券卖给客户,同时自己又做空这些证券,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证券会违约。据我所知,这是使用信贷信息的最不讲道义的做法。”但仅有利害关系并不能推翻交易,按照美国现行法律,只要券商向对方充分披露其利害关系即可。如果相信高盛的话,那么高盛事先便充分披露了其利害关系。【详细】

高盛在中国:
每个中国人付给它100元

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称,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一点钱,坏账太高了,你们都别要。结果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某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高盛等华尔街公司赚了13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每人给了美国100元。2007年,高盛发表报告,称原油要涨到200美元一桶,中国拼命购买了价格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自己却悄悄抛售原油。到了当年年底,油价降到34美元一桶。中国国资委官员曾表示保留对高盛等交易欺诈起诉的权利。【详细】

 
现代高盛之父
 

西德尼·韦恩伯格

作为高盛公司这个历史悠久且实力强大的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作为大公司的长期理事,作为一名发表意见时企业家们甚至连总统都得认真倾听的顾问人士,韦恩伯格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人士之一,尽管华尔街以外的大部分人可能并不认识他。——《纽约人》【详细】

巴菲特的启蒙人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当年的韦恩伯格在一个名叫沃伦·巴菲特的10岁男孩进行的半个钟头的谈话里,究竟谈了些什么东西。但在他抚着这格少年的肩头问“你喜欢什么股票”的68年之后,那位少年给出了答案:高盛。【详细】

福特公司的上市  

1947年1月,希德尼·韦恩伯格结识了亨利·福特二世。经过9年努力,二者终于共同完成了福特公司的上市,这也成就了高盛。【详细】

“华尔街先生”  

希德尼·韦恩伯格在自己担任高盛领导人这段时间里,还同时担任了超过30家其它公司的董事职务,他认为人脉关系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之关键,他对公司和股东也负有义务和责任,因此他就必须对所有的公司信息保密。《财富》杂志因此给他起名为“董事的董事”,但是对许多人而言,他则是“华尔街先生”。【详细】

 
 

犹太人的金融:金钱欲望与权力斗争

投资银行究竟是怎样的机构?从事什么交易?操纵投行交易的犹太人具有怎样的欲望,让他们在资本市场与内部权力斗争中跌宕起浮?即使和高盛、雷曼等著名犹太投行相比,拉扎德也显得非常与众不同:该公司精于智取,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几乎毫发未损,成为极少数幸运儿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同属犹太背景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高盛被迫转型。而长期以来一直与犹太人投行分庭抗礼的WASP(意为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投行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林等也元气大伤。拉扎德的明星银行家费利克斯·罗哈廷打造了该公司的信条:“自己取得成功是不够的,要让其他人全部失败才行。”在适者生存法则下成长起来的犹太银行家,拥有对财富的贪婪欲望和对权力掌握的极度渴望。【详细】

 

保尔森:“美国人民大救星”

巴菲特:掌握千亿美元资产

作为投行业骨灰级人物,保尔森表情严肃、言辞朴实、雷厉风行,几乎是这一行业的标本。他天生就适合华尔街,当他1999年接手高盛后,高盛一举超越了投行标竿摩根士丹利。2006年7月,处在事业巅峰的保尔森接任美国财长。2008年夏,保尔森又变成了拯救者施瓦辛格的2008年版本,殚精竭虑摆平金融危机。【详细】
白手起家的匈牙利犹太人、飞扬跋扈的金融大鳄、对冲基金业的元老、鼎力支持自由派的政治活动家、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大敌、各国投资者追捧的先知圣贤……种种不同的角色错综交织于乔治·索罗斯的一身,他认为:有了财富,就可以摆脱社会领域的万有引力法则,这就是自由。【详细】
巴菲特是犹太人,控制欧洲金融命脉的罗斯柴尔德、华尔街的超级富豪摩根、第一个亿万巨富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钻石大王彼德森……也都是犹太人。就连新上任世界银行行长一职的佐利克,也是犹太人。犹太人相信一个人的财富积累需要长期的“恒守”,他们更相信“恒财”而不是“横财”。正如犹太人的名言“一个人由幸福到不幸只要瞬间;而一个人由不幸到幸福却要终生”。【详细】
 
 

犹太人与华人迥然不同的金融视角

整个欧美近代经济的发展史与犹太人结下不解之缘,犹太人被驱赶到哪里,哪里的经济随后就出现高速增长。犹太人对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与他们的财富观,被看作是这个特殊民族历史进程的发动机。犹太人在表述民族财富观时,是以他们所理解的华人财富观作对比的。他们认为,犹太人的财富观是“钱是赚来的”,华人的财富观是“钱是攒来的”,区别在于华人更加明确赚钱是一个节省成本增加收益的过程,而犹太人似乎是在强调开创性的劳动(金融创新)是赚钱的秘笈。【详细】

 
高盛凭什么屹立不倒
 

作为一个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商业公司,高盛也相当的“贪婪”,但高盛的口号是“长远上的贪婪”:即只要在长远时间内能够盈利,那么短期内的交易损失就不用担心,而不是以牺牲长期客户关系换取短期的商业利益。【详细】

在中国放长线钓大鱼  

2004年,高盛捐款6200万美元,帮助与自己毫无关系,当时正处于财务困境中的海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的这一慷慨行为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好感。最终,中国政府批准了高盛在中国创建了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外资实际控股的证券公司。【详细】

高盛的“我们”  

高盛一直抵制其它投行盛行的“明星”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着高盛的怀特黑德一再强调“在高盛里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已经成为高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盛从不缺乏金融天才,但没有将他们塑造成明星,而高盛也没因为发生在个别人身上的意外大伤元气。 【详细】

远离内部斗争带来的衰败  

与高盛不同,同为犹太人公司的雷曼兄弟最终却成为了内部矛盾的牺牲品。1969年罗伯特·雷曼去世后,雷曼兄弟公司连年巨额亏损。1973年,雷曼兄弟公司聘请皮特·彼得森为公司总裁与CEO。在彼得森的领导下,公司连续5年创造了创纪录的利润,交易部是这时期雷曼兄弟公司最盈利的部门,投资银行部却看不起交易部及交易员,很长时间里投资银行部甚至不愿与交易部在同一办公楼中工作。最终交易部负责人发起了一场内部政变,迫使彼得森辞职。对交易部门出身的公司CEO感到不安的投资银行部工作人员纷纷离去。1984年,处于困境中的雷曼兄弟公司以3.6亿美元出售给美国捷运公司。【详细】

 
 

《货币战争》:用老旧的犹太人阴谋论把历史演义化

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阴谋”,每个政府、每个公司、甚至每个人都可能有“阴谋”,只不过“阴”的程度有大小,“谋”的水平有高低而已。我只是不相信作者所说的那个“阴谋”。这是因为我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以罗斯柴尔德家族、华尔街七巨头为代表的那一小撮后台人的智商能够前知两百年,后知两百年,能够把同为人类的其他人甩开得那么远,真有这么大能耐就不会被英国、美国、德国、俄国赶得满世界流亡了。【详细】

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两个犹太人?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中,有两个犹太人被称为“罪魁祸首”:一位是纳斯达克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另一位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每当有资产泡沫时,骗局就会产生,麦道夫的失足也许是华尔街的缩影,也许是美国政府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而寻找的替罪羊,唯一可以欣慰的是,这次和反犹主义却没有多大关系。而真正为政府背黑锅的,又是一个犹太人——格林斯潘。【详细】

历史上六大经济危机:
谁葬送了华尔街

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名著《上帝之城》一书中指出:世界上存在着两重同构的秩序:“上帝之城”的秩序和“尘世之城”的秩序。尘世之城的秩序是充满邪恶和非道德的,其拯救之途就在于“上帝之城”的秩序。究竟是谁葬送了华尔街?是华尔街的贪婪之徒、欲望膨胀的投资者和购房者,丧失职业道德的监管者和无视秩序的人们共同堕落的结果,而不单是一小群犹太人。【详细】

因麦道夫案损失惨重:
金融风暴中的犹太人

据美联社报道,在所有被用来描述麦道夫欺诈案的词汇中,最让人感到怀旧的可能就是“犹太人”这个词汇。这位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利用“庞氏骗局”诈骗500亿美元资金,其受害人几乎包括各个行业、人种以及各种机构,其中犹太人可能是受害最重的群体,他们不但要承受麦道夫诈骗造成的巨额损失,还要承受麦道夫丑闻曝光后,世人对犹太人的“再认识”压力。【详细】

 
最后的合伙人
 

在1994年秋天,科赞和保尔森为让高盛渡过危机,终于重新组建了合伙人队伍。他们吸取教训,将操作重点放在成本结构、风险业务操作和管理程序上,三条路线齐头并进。【详细】

人与成本结构  

投资银行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有70%到80%的成本来自于人,即薪酬成本。因此,减少人员数目成为了缩减成本的重点。【详细】

人与风险控制  

在风险控制方面,高盛一直都专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所有权交易。与此同时,公司还重组了风险控制系统,1995年成立了一个内部监管委员会,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伙人组成。【详细】

人与管理程序  

在管理程序上,科赞和保尔森建立了由6个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从全局上进行统筹管理,而且不代表任何特定部门的利益,同时采取措施,让更多的合伙人更清楚地了解公司的运营方式和长期战略。由于有更多的合伙人能够接触到公司上层人物,公司的文化也就能够更好地从领导者那里传递给更多的人。【详细】

经济活动中确实有道德风险因素的存在。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道德风险”,意指因为自利行为,交易双方的付出存在着不对等,其中一方因为另一方不道德行为而受到损害。也就是说,银行只想赚取交易费,与客户没有患难与共的关系,甚至还可能持有与客户对做的交易部位。近日美国一家调研机构发布的企业声誉年度调查报告显示,高盛在60家企业中排名56位。对多数人来说,高盛员工的巨额收入是难以忍受的:高盛陷入危机时,美国纳税人帮它解困,如今它重新赚大钱,对员工大派奖金,却忘了纳税人仍在金融危机的余震中挣扎。当然,很多人也不知道,人或许有立场,资本却是不会有立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