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为何不惜损失一半兵力翻越阿尔卑斯山?
2009年12月20日 10:03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布匿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2000多年,但是汉尼拔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无论是作为绝代名将的拿破仑,还是作为近代西方兵法巨匠的克劳塞维茨、若米尼、马汉、富勒等人,无不认为研究战史,尤其是那些最为伟大的名将的战史,是获取战争艺术理论的最好途径。

摘自《现代兵器》杂志 作者:王钻忠

战争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东西,就只好依靠命运或者幸运(不管把它叫做什么)去取得。——《战争论》第二篇第五章

汉尼拔进军罗马路线图

公元前三世纪末,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同时活跃着两位盖世英雄。其一,就是国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义军被秦军大将章邯陆续击破,连最为强大的楚军也被秦军击败,统帅项梁战死,曾经如火如荼的反秦事业自从跌入谷底。就在反秦事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项羽率领新败楚军于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战场上决定性的击败了秦军主力,挽狂澜于即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项羽最后在楚汉争霸中战败身死,但是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的功勋是不应该被抹杀的。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汉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这两位英雄人物不仅处于同一时代,巧合的是命运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论指挥艺术,汉尼拔略胜一筹,他有西方战略之父的美誉,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并称为西方四大名将,如果这四人单纯比较军事指挥上的造诣,有些军事史行家甚至会把汉尼拔排在首位。论个人魅力,两人不相上下,千载而下,无数人对这这两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为其统帅才能所折服,或为其命运悲剧而扼腕长叹。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军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东西方历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将为我们提供了两场战神级别的决斗。韩信在垓下击败了项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马击败了汉尼拔,从此世界历史沿着我们已知的轨迹运动,刘邦建立汉朝,开两汉400年之繁荣;罗马人在其后短短五十年间突飞猛进,最终执牛耳于地中海世界达500余年之久。汉尼拔在扎马的失败意味着历时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注1)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结束,关于汉尼拔的失败,西方军事史学家多有评述,典型的观点有两派,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杜普伊认为汉尼拔的战略目标是动摇罗马联盟;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富勒则认为汉尼拔的最好战略是在坎尼会战后进攻罗马城,但是由于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与补给,所以他只好选择分化瓦解罗马联盟的策略。但是不论汉尼拔的战略是哪一种,汉尼拔都没有成功。由于汉尼拔最后的失败,不少以成败论英雄的评论者认为汉尼拔只是一个一流的战术家,而在战略上缺乏远见。虽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无论哪种战略汉尼拔都显得力量不足,那么当初汉尼拔为什么要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亚平宁呢?关于这个问题,德国近代古罗马史学大家蒙森在其巨著《罗马史》中曾作过初步解答,本文则是在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论述与研究。

由于国内西史史料不全的缘故,有些关于汉尼拔的史料笔者无法接触,但是,凡是国内能够接触到的材料(注2),笔者莫不反复习读。此外,笔者一直以来阅读了不少关于希腊罗马的书籍,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排兵布阵以及战阵决胜有一定了解与认识。笔者不才,尝试论述汉尼拔在进军亚平宁前的战略思考,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注1:迦太基是腓尼基的殖民地,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因此罗马人与迦太基进行的战争称为布匿战争。布匿战争按年代分为三次,分别是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其中第二次布匿战争又称汉尼拔战争。

注2:杜普伊的《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蒙森的《罗马史》第三卷,科瓦略夫的《古代罗马史》中的布匿战争部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费边传,阿庇安的《罗马史》中的布匿战争部分(此书中关于第一次布匿战争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史料价值颇低),奈波斯的《外族名将传》,马汉的《海权论》中的序言部分。

回顾第一次布匿战争

2000多年前,在地中海南岸突尼斯半岛东北部曾经耸立过一座叫迦太基的城市,据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关于这个城市的兴建,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公元前九世纪末,腓尼基提尔城的公主为躲避宫廷纠纷,漂流到了突尼斯,她向当地的某个部落首领请求借一张牛皮所能围成的土地,以作为栖身之地,这位部落首领认为一张牛皮大小的地盘实在太小了,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聪慧的提尔公主把牛皮切成异常细的细丝,然后围成了一块很大的地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迦太基城的内城。

迦太基城并不是腓尼基人在北非最早的殖民地,但是由于它农商并重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它逐渐成为北非腓尼基诸殖民地的领袖,并逐步扩张。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迦太基拥有突尼斯、利比亚、西西里岛的大部(注3)、西班牙东南部沿海地区、巴莱尔群岛、以及撒丁岛与科西嘉岛的沿海地带。从经济上讲,迦太基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农业上也不毫不逊色,在西地中海沿岸,随处可见腰缠万贯的迦太基商人,在迦太基帝国的肥沃平原上,处处可见为他们的迦太基主人辛勤劳作的农奴,良好的经济条件再加上迦太基对其属下人民以剥削掠夺为主的国策,让迦太基富甲天下。从军事上讲,迦太基人是天生的航海者,在强大的国力保障下,拥有一支横行西地中海所向无敌的强大海军。迦太基人是典型的商业民族,国民主要是地主、商人、以及小手工业者与无产者,缺乏农夫,迦太基人的国民成份与它的民族性格决定了他们不愿意投身行伍,而主要靠征集臣属地位的民族以及雇佣外族兵作战,这种军队如果缺乏优良的统帅,其战斗力是难以与罗马军团相提并论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布匿战争中与迦太基作生死决斗的罗马人。公元前264年,罗马自其建城伊始已发展了近500年,此时的罗马,除了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尚未被其征服外,意大利半岛的其余部族均成为罗马的一部分。论经济,罗马是传统的罗马社会,商业并不发达,经济实力远不能同迦太基相比。如果谈到军事,我想大多数读者都曾听闻罗马军团的赫赫声威,传统农业社会的罗马拥有大量农夫,为其提供了优秀而庞大的兵源;罗马人在其争夺意大利统治权的战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制度,逐步将罗马军队打造为一支精锐之师,即使把罗马军团与当时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流军队相比,也未必会落于下风。半个世纪后的汉尼拔战争让罗马军队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促使罗马人在军事制度上更上一层楼,终于将战术体系发展到炉火纯青,放眼地中海,所向无敌。

自公元前264伊始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打了24年之久,战争之初,罗马人几乎没有海军,当他们觉得无海军便难以打败迦太基的时候,便开始倾心打造海军,罗马人就航海的技巧与经验而言,远非迦太基人敌手,但是罗马人在其战船上采用了一种叫做“乌鸦”的吊桥,一旦对方战船靠近,罗马人就将吊桥放下,罗马士兵从吊桥冲上对方战船,将海洋上的战斗转变为陆地上的战斗,以发挥罗马步兵白刃战的优势。这发明简单却有效,曾经的西地中海海上霸主被曾经那么不起眼的罗马海军打得接连败北,鲜有胜迹,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西地中海的海上强权。但是初创的罗马海军在航海经验与技巧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罗马水师提督对海洋缺乏了解认识,整个战争中罗马海军因水师提督的错误抉择而毁于风暴的达500多艘,仅此一项损失就大于迦太基海军的总损失。双方进行了24年之久的精疲力竭的鏖战之后,最终罗马人靠其毅力与团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迦太基退出西西里岛,科西嘉岛,以及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一切岛屿,并赔款3200塔兰特白银。

注3:叙拉古人和玛末丁人拥有西西里的其余部分,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是因为玛末丁人而起的。叙拉古国王希罗在公元前263年与罗马结盟,两者的联盟关系一直维系到公元前215年希罗驾崩。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钻忠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