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国乱的反思 义和拳到底是什么?
2009年05月11日 10:08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金满楼供稿)

1900年的义和拳事件在冷战语境下被定义为“爱国反帝”活动,但它实质上是一场由反教排外活动引发的民众骚乱,也可以说是在热兵器时代下流产的旧式农民起义。无论原因与结果,义和拳事件都是因政府治理失败而引发的社会失控,随之又演变成一场因国内骚乱而触发的国际战争。这种无序的、破坏力极大的失控状态,如果人们不加反思、特别是政府治理者没有从历史中吸取足够教训的话,这种历史的力量在未来再次上演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100多年前的义和拳事件之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矛盾、模糊和冲突,原因一是它太复杂,二是它太敏感。之所以说义和拳“复杂”,是因为它的起源和组织等问题到目前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从它的起源来说,虽然有白莲教、八卦教、大刀会、梅花拳、神拳或者其他民间秘密教派等各种说法,但义和拳的兴起用“蜂起”来形容可能更为恰切。义和拳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勃然而兴、倏然而息,很难说是从大刀会、梅花拳或者是白莲教等某种单一组织所发源的,尽管在各个组织上可能存在名称、仪式或者其他形式上的雷同。义和拳并不是一个符合逻辑和理性的发展产物,这个漫无组织的民间运动虽然也借用了当地历史上其他组织的一些称谓或者仪式,但仍旧没有脱离某种光怪陆离的大杂烩形象。

尽管如此,在庚子年高潮时期的义和拳还是有自己显著特点的。义和拳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拳术,因为对拳民们来说,拳术有无章法甚至拳术本身的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义和拳可以“降神附体”。换句话说,拳民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拳术,只要学会“降神”就可以了。从理论上来说,拳术的初级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高级目标是“刀枪不入”,但义和拳通过“降神”,他们不仅感觉到“刀枪不入”,而且从心理上感到自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刀枪不入”原是大刀会铁布衫的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硬气功,但到了义和拳这里就成了单纯的理念且无需练习。“降神附体”的观念和仪式来自于鲁西北的神拳,这是义和拳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一个阶段,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义和拳就是神拳。作为“义和拳”的名称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则是来自于赵三多的梅花拳。从脉络上来说,大刀会、梅花拳和神拳的相继发展,最终促成了庚子年义和拳的基本形态。

“降神附体”是义和拳最核心的观念,也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仪式和行为艺术。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谁都可以请“神”,谁都可以成为“神”。也就是说,通过“请神”,每一个拳民在理论上都可以是“神”的化身,甚至成为至高无上的“领袖”。这种朴素的平等主义使得那些一直被轻视的拳民们乐于接受并获得一种崇高感和力量感,义和拳也由此极为轻易的传播开来。对于镇压者来说,拳民们“降神附体”观念的危害在于剿不胜剿,因为在剿杀了他们其中的一个领袖后,在其他地区会很快造出新的领袖。这种“蘑菇式”的无序蔓延,非下最大决心剿杀便不能成功,这也是清廷所面临的“剿不胜剿、抚不胜抚”的困境所在。

引发庚子年那场混乱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首先是北方直隶、山东等地持续的严重干旱,旱灾不仅使得农民陷入饥饿的威胁,而且让他们在焦躁绝望的情绪中无所事事。由此,寻找一个替罪羊并进而攻击洋教也就成为这种情绪宣泄的出口。历史的发展往往是由偶然性起决定作用的,一场透雨便将直隶与山东交界地的拳民赶回了家,因为他们要抓紧时间回去补种粮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庚子年的灾难很大程度上是拜旱灾所赐。

天灾不可避免,但引发灾难的还有人祸。拳民们的迷信行为和极端情绪,如果仅仅局限于民间并制造一些骚乱的话,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因为义和拳毕竟在观念和武器上远远落后,根本不可能对抗热兵器时代的进攻力量。但很不幸的,义和拳在发展过程中卷入了一场更为巨大的政治斗争,也就是以端王载漪为首的“大阿哥党”对朝政的介入。由于在“乙亥建储”中自认为利益受到损害,载漪等人由此产生的极端排外主义不仅为义和拳的进入京津大城市制造了条件,也使得这场运动达到了顶峰并最终不可收拾。这种失控状态的形成,除了当权者的昏聩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派系私利的驱动。

历史上对于庚子年那场事件的主角有三个称谓,分别是“拳匪”“、”义和拳“和义和团”。从词义上来看,“义和团”有着褒义的意思,有“团结”、“战团”、“组织”的意思在内;“义和拳”则偏于中性,往往指一种相对单纯的、具有武术因素的民间团体或组织;“拳匪”则为明显的贬义,突出的是“动乱”、“暴力”的乱民形象。尽管在高潮时期多数拳民使用了“义和团”这样一个类似于乡团的名称,但由于他们多点无序兴起和互不统属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本书中采用了“义和拳”这个偏于中性的称谓,这并不是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因为这个中性的称谓在当时使用广泛,而且更符合历史事实。

另外一个容易被模糊的问题是义和拳“扶清灭洋”的口号,大多数人由此认为义和拳和清廷站在一边,但这只是表象而已。义和拳自称“扶清灭洋”,但一个“扶”字表明义和拳自居于比清廷更高的位置,清廷反成了一个被扶助的对象。这个口号也从侧面反映了清廷地方官府对社会控制能力的严重弱化,在拳民们的眼中,官府已经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很显然,清廷绝不会接受这样一个所谓的“扶助”。至于义和拳的“灭洋”,也不是没有问题,因为要是“灭不了洋”还好办,万一不小心真“灭了洋”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是继续“扶清”呢还是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扶清灭洋”本身是一个伪概念,是义和拳用以掩护自己并取得合法地位的权宜之计(或者说根本就是个幌子)。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义和团   是非   冲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金满楼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