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友图文故事征集邮箱:gongye@ifeng.com
两弹一星秘史:太空高唱东方红
2009年08月08日 18:36 】 【打印已有评论0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一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一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毛主席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后,中国科学院就把研制人造卫星列为第一项重点任务,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了许多专家主持或参加空间技术的研究设计工作。

卫星的发射首先需要运载工具。1958年九十月间,北京航空学院师生研制的“北京二号”高空气象探测火箭试验成功。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用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我国又一枚探空火箭“T-7M”昂然屹立在发射架上,它的飞行高度为8千米。5月的一个夜晚,毛泽东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上视察了这枚探空火箭的模型。他仔细观看着银白色的火箭,然后在火箭旁坐下来。一边听讲解人员的介绍,一边打开手中那张产品说明书。当听到火箭飞8千米的高度时,这位极富诗人气质的领袖用抑扬顿挫的湖南话说道:“8千米,那也了不起。应该8千米、20千米、200千米地搞上去!”

东方红一号卫星钛框加热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1965年,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难关,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条件已趋于成熟。这年1月5日,钱学森向国家提出了早日制订我国发展人造卫星计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自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对这项新技术就有所考虑,但未作为一项研制任务。人造卫星用途广泛,有测地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预警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载人飞船也在国际上开始应用。他接着指出,我国的弹道火箭现在已有基础,中远程火箭进一步发展,已能发射100千克左右重量的卫星,计划中的远程火箭无疑也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他还说,这些工作是复杂艰巨的,但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的研制工作,才能到时拿出东西来。中国科学院著名科学家赵九章等也在此时上书中央,建议加速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同年4月,国防科委集中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5月,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了国防科委的报告,做出了关于发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决定。卫星主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由七机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来改制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负责研制,地面观测、跟踪、遥测等系统的研制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四机部配合。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随后开始了卫星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

在制定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的空间技术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这颗卫星在技术上要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并确定卫星重量为100千克,直径为1米。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到”。在讨论运载火箭方案时,七机部确定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一、第二级选用正在研制中的中远程导弹,第三级采用新研制的固体燃料发动机。1966年5月,经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第一种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起飞推力104吨,火箭的一、二级和控制系统是在中远程火箭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这样,不仅运载能力可满足要求,成功把握性较大,而且可以节省研制经费,还能满足发射的进度要求。火箭可将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倾角为70度、高度为440千米的圆轨道。

1969年11月和1970年1月,我国中远程导弹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尤其是1970年1月那次成功试验,证明其总体方案是正确的,系统之间是协调的,两级分离正常,实现了二级发动机高空点火,突破了多级火箭技术,为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70年2月5日,“长征一号”合练火箭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合练。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作准备就绪。此时,我们的东邻日本,也正在加紧进行发射人造卫星的工作。1970年2月11日,日本用“兰达-4S”火箭发射质量为9.4千克的“大隅号”卫星,成了世界上第四个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此前,他们曾连续五次发射,但五次均失败了。

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亲自批准实施发射。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中离开发射台,冉冉上升。运载火箭喷出长达几十米的火焰,明亮照人,直奔东南方而去。各地面跟踪测量台站不断报告:“捕获目标”,“跟踪良好”,“飞行正常”,“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工作正常”。“长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一举成功。卫星按设计要求准确进入近地高度439千米、远地高度2384千米、倾角为68.5度的轨道飞行。全体参试人员沸腾起来,大家尽情地欢呼,跳跃,互相拥抱,激动得热泪盈眶。

<< 上一页12下一页 >>
作者: 编辑: 李志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