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国(41)奇耻大辱 甲午战争饱受创伤
2009年12月28日 10:23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就在这战局紧张的时候,宫廷内又起波澜。十一月底,慈禧突然撇开光绪,在仪銮殿单独召见了各王王公和军机重臣。在讨论完时事后,慈禧随即宣布,将光绪的瑾妃和珍妃降为贵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隆裕皇后虽然靠着慈禧的扶助当上了皇后,但这段包办婚姻非常的不幸福。据说成婚当晚,光绪便因早泄而未成好事,而年长光绪三岁的隆裕皇后对男女事已经有所了解,她壮着慈禧的袒护,与光绪相处时多有轻蔑。可以想象,光绪和隆裕皇后在婚后也基本没什么感情,两人在一起经常是默坐无语,冷淡通宵。

由此,瑾妃、珍妃姊妹两姐妹便抓住机会,她们利用女人的本性和智慧去博得光绪的宠爱。特别是年纪更小的珍妃,她为人聪明伶俐,容貌也相对漂亮,她借着皇帝的宠爱,有时还会协助光绪处理政务,就像当年的慈禧所做的一样。不仅如此,她还向光绪极力推荐了她的兄弟志锐和以前的蒙师文廷式。据说,珍妃还曾试图卖官鬻爵,为河南巡抚裕宽走门路,后来被李莲英发现,密告了慈禧。慈禧得知后十分恼怒,心想这人几乎就是多年前自己的化身,但慈禧鉴于自己已经归政,只能暂时隐忍不发。

在甲午战争中,志锐和文廷式都属于十分激烈的主战派,他们和光绪的师傅翁同龢遥相呼应,俨然已有“帝党”之象。由于他们与光绪的特殊关系,这不但影响了当时政策的制定,也引起了慈禧的警觉和不快。对于光绪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慈禧太后是十分不满的,她认为光绪现在之所以越来越不听她的话,其中的原因就是珍妃和志锐、文廷式这些人在其中鼓唆,误国害民。特别是志锐等人,他们也不管敌我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开战前意气风发,大骂日本蕞尔小国,鼓动皇帝开战教训小日本;等到战争失利了,就知道叫嚣惩罚当事人,杀几个人来以儆效尤。特别的有一个名叫安维峻的御史,竟然公开上折指责慈禧干政,要求给光绪皇帝以实权,这更是让慈禧大为恼怒。

对于这些书生清流,慈禧本意是借以利用,平衡各派势力,但现在局势紧张,人心不稳,这些人的言论和观点就显得极为刺耳了。眼看战争一再失利,慈禧觉得自己要再不出来的话,恐怕局面难以收拾,于是慈禧便首先珍妃姐妹和志锐等人开刀,并予以严厉打击:瑾妃和珍妃被降为贵人;志锐则被打发到乌里雅苏台去做参赞大臣,被远远的赶出了京城;安维峻被革职发往军台效力。

慈禧太后对珍妃姐妹的打击,一来是惩罚珍妃姐妹的干政,二来是表示自己对光绪的绝对控制;而对志锐等主战派的打击,更是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尽早结束这场战争,和日本停战议和。

1895年的正月尚未过完,坚守了一个冬天的北洋舰队最终在日本海陆军的打击下全军覆没。而陆路战场上,清军也是败绩连连,从辽东到山东,日军都占尽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即使不想议和也是没有办法了。

1895年的三月十四日,李鸿章等人迎着萧萧春雨,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一路上,李鸿章愁怨满腹,快到马关的时候,他吟诗一首:“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在马关谈判的日子里,年事已高的李鸿章不但被伊藤博文百般羞辱和嘲弄,在谈判途中还曾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刺袭,脸上挨了一枪不说,差点就命丧东瀛。纵观整个十九世纪,国际社会中可谓是流氓当道,各国谈判的地位主要是靠拳头的软硬来决定,此时的李鸿章,哪里还有什么办法。

春帆楼外,冷雨萧萧。李鸿章在春帆楼与日方最后议定的《马关条约》内容如下: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三、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臣民可在各口岸自由通商设厂。

《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翰林院八十三人和内阁官员上百人联名上奏反对和约,前线的宋庆、李秉衡等人也纷纷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此时,正好北京举行会试,各省举人大为激愤,他们公推康有为上万言书,提出“迁都练兵变法”三策,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也是维新变法之发端。

在大臣们和举人们的压力下,光绪这几日焦灼万状,思前想后,“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而慈禧的宠臣孙毓汶却多次拿着和约请求光绪批准。如此看来,慈禧做好了吞下这个苦果的准备。在海军已覆、陆战不能的万般无奈之下,光绪也只得在五月二日批准了和约。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压力下,日本被迫归还了辽东半岛,但需清廷额外支付3000万两“赎辽费”,堂堂大清帝国沦落到这个地步,也是慈禧所没有想到的,怪不得后来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讽刺她的六十庆典:“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既意味着搞了近30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而这也是慈禧执政30多年的巨大失败。在战争结束后,李鸿章作为替罪羊被从权力的顶峰上踢落下来,他在搬到贤良寺暂住的日子里说了这么几句话:“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李鸿章的愤懑之语,何尝不是慈禧执政多年的写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后,李鸿章又苦叹道:“老夫办了一辈子的事情,一是练兵,二是海军。如今看来,都是些纸糊的老虎,何尝能真正放手办理,不过勉强凃饰,虚有其表。若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箿,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箿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的辉煌正是慈禧执政时期的集中体现,可洋务运动搞了近三十年,洋枪洋炮洋船都买了;洋人也请了;北洋舰队也像模像样了,可惜那还是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而已!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李鸿章承认自己只是个“裱糊匠”,大清朝也不过是一间“东贴西补”、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破屋”罢了。

对此,慈禧又怎能不感伤难受,但是,正所谓“结构不变、结果不变”,如果不能从根本体制上着手,即使洋务搞得再好,北洋舰队看起来再强大,终究不过的“裱糊”而已。正因为如此,变法图强的呼声也开始在这个古老的帝国迅速兴起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金满楼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