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隆裕太后叹气的时候,内侍太监又送来了一份电报,这不看则罢,一看几乎是魂飞天外---这哪里是什么电报,简直就是一道催命符!
隆裕太后尚未来得及看电报的内容,倒是先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许多人的名字,心里已知大事不好。原来,这份电报是前线的北洋各将领联名发来的,大概内容是:“如今全局危迫,四面楚歌,暗杀党遍布都内,稍疏防范,祸变即生,两宫亦陷于危险之地;共和制度浩浩汤汤,原已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事至今日,唯有俯仰民意,为皇太后皇上求一富贵尊荣,也使四万万人免受战祸,死于非命。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实难数,现有一二王公,仍行阻扰,以致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皇上欲求之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许,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挥泪登车,昧死上达!”
电报的最后一句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要是这北洋军回师北京,这清廷上下哪里还有活路? 所谓养兵千日,一日反噬,这下可真是彻底的完了。隆裕太后看了这个“瑞”字,岂不是武汉前线第一军的统制官段祺瑞?在他的后面,还排列着一大串的名字,什么姜桂题、倪嗣冲、何宗莲、段芝贵、曹锟、王占元、李纯、鲍贵卿、俆树铮等,一股脑儿有四五十人,个个都是北洋军的统兵大员。隆裕太后看到这里,不免打了个寒战,渐渐迷糊了起来,口里直说:“这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恰好这时太子太保世续赶了过来,他见隆裕太后已是六神无主,只得奏道:“皇太后心焦也无甚用处,事到如今,也只有请袁世凯去与南方的革命党议一议,看如何个优待条件法子。”隆裕太后抹了抹脸上的泪,带着哭腔道:“国家这些年费了多少金银,谁想到却养成了这班虎狼之师?我倒不如像先帝爷一样,早死了干净!”
话虽这么说,隆裕太后在走投无路之下也只得同意退位,并请袁世凯入宫商议。袁世凯听说隆裕太后已经答应退位,立刻忘了革命党给他留下的伤势,随后便喜滋滋的入得宫来。等袁世凯见了隆裕太后,他还要故作不忍,说:“事关重大,还请近支王公商议后再行定夺的妥当。”
不说则罢,一说到这痛处,隆裕太后忍不住又掉眼泪:“现在还说什么近支王公,一个个早就跑没影了!摄政王载沣倒是留在京城没走,可叫他来又有什么用?”
话说到这份上,袁世凯也就不再谦让,他拿着早已拟好的优待条件文书给隆裕太后看过后,便径直出宫发电报去了。
再说革命党这边,这时也在南京组织了一个临时参议院,等到袁世凯的电报一到,大家姑且搁置了其他议题,专心致志的审查这份清帝退位文书。
刚一打开,电报的抬头上便写着“关于大清皇帝优礼之条件”几个大字,众人见后立刻一片哗然,说:“这清帝退位、清室已亡,还扯什么'大不大'的,就是'优礼'二字,也属不妥。”一议员插嘴道:“直接改成'清帝退位之优待条件',岂不方便?”众人听后,拍手称好,便命书记员另纸记上。
待看到第一款:“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国民对于大清皇帝,各致尊崇敬礼,与各国君主相等”,众人读后更是大笑,说:“清帝既已退位,我等国民还去尊崇他作甚?不如直接改成'清帝退位后保留尊号,待以外国君主之礼'即可。”
电报稿的第二款:“大清皇帝岁用,每岁至少不得短于四百万两,永不得减额。如有特别大典,经费由民国担任。”对于此款,众议员到无甚意见,只是将“四百万两”改成“四百万元”,将“特别大典”一条删去。
第三款则写着:“大内宫殿或颐和园,由大清皇帝随意居住,宫内侍卫护军官兵,照常留用。”一看到这条,众议员立刻跳了起来,说:“既然已经退位,怎能再在宫禁中居住,难道尚要做个万年皇帝不成?”一议员接口道:“何不让他搬到颐和园居住?”另一议员则反驳道:“颐和园规模宏大,耗费巨资所修建,岂不便宜了他?”一群人在争吵间,一老成稳重的议员道:“既然清帝已经答应逊位,倒也不可过于逼迫,稍给他留点颜面为妥。”众议员一想也是,便改成:“清帝逊位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金满楼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