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纵论儒学的人文精华:人生天地间皆可为尧舜
2009年05月11日 09:08中国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只有真正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儒学人文精华,领悟其人生智慧所孕育出来的生命美学,挖掘其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完成伟大复兴,重新贡献文明于全人类。”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上,海峡两岸学者纵论儒学人文价值的意义与内涵。

把握儒学人文精神内涵

儒学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其精神价值究竟是什么?常常众说纷纭。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将其概括为四点:崇德尚义、群体优先、刚健有为、文化自觉。

他指出,儒家文化自古重视人的德性品格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有精神追求的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在中国的人本主义文化中,重视人,但不是强调个人,而是重视人伦;重视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责任的人,从而个人的德性和价值实现紧密地联结于他和他人的关系。从夏商周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精神传承不断,使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政治实体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保持了稳定统一;而这种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要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正是中国士大夫始终自觉传播、提倡、强调儒学的人文精神,使儒学的人文价值渗透在一切文化层次和文化形式之中,从而影响到大众的文化心理。

以儒学人文精神提升生命

古老的儒学人文精华与现代化截然对立吗?它能否成为启发现代人的“心灵鸡汤”?

“科技改善生活,人文提升生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朱荣智教授说,值此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各国的救济方案只是治标不治本;要从人心救起,最重要的是借助儒学人文精华,净化现代人的心灵。

他认为,我们过去多年的经济繁荣,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而今天的人生困顿,也是出于科技的发展。西方科技的发展,在于强调“尽物之性”,以孔子学说为基础的中华文化,长久以来最大的成就则在于“尽人之性”。因为强调以人为本,物为末,所以中华文化能够培养和谐的人生,推其极致,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而今之世界,使人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使其道德堕落,精神偏枯,甚至过分陷入欲望的深渊。因此,正本清源之道,在于加强人文教育,人要役物而不被物役,才能昂然阔步于人生大道而不会迷失于物欲的洪水。

让儒学精华扎根民间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曾别有用心地把孔子抬到了吓人的高度,目的是渲染其中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糟粕,今天我们如何让儒学的精华从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扎根民间?

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分析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最好地概括了《论语》的思想核心,也可以说,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每一个人的自觉。前国立彰化师大张植珊校长则说,实践道德教化,又在于日常生活方寸之中,诸如,培养洒扫应对之方,礼义廉耻之节,均在衣食住行、生活作息之中,靠潜移默化之功,收变化气质之效。山东社会科学院刘宗贤研究员认为,儒家人格精神的基础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孙文学术思想研究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赵玲玲进一步指出,孔子之伟大,不仅在于他说出了“理想的人道”,更在于他指明了通往这个人文极致之目的的可行道路,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学习之,只要人人都遵循之,人人都有机会到达之。

这次研讨会是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孟学会联合举办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田心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