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影响
2008年06月21日 11:37光明日报 】 【打印

早在先秦时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统”思想描绘了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包括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其首要途径就是实现中国疆域版图的统一。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伴相随的“大一统”理念,无论是人文范围还是地理范围都是不断扩展的。“大一统”的人文范围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统称为“中华民族”,其地理范围在历史上是指秦汉唐元明清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国际法中国所管辖的所有主权领土。“大一统”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理念,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长盛不衰,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一、“大一统”的概念

《辞海》“大一统”词条的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列代周王即位时总是冠以“王正月”字样,对此,《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进而解释:“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把握“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朝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

孔子:首创“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的概念及所蕴含的思想,虽然是由后代儒家阐发而成,但的确符合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的意向。孔子生活在东周王朝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国获得政治统一。《论语》中所载孔子本人说的另一段话更能表达他的这一思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全国一切重大活动的决定权都应掌握在最高统治者“天子”手中。孔子所追求的天下一统之“王道秩序”,本身就有着历史的积淀。虽然缺乏完整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大致知道,华夏民族居住地区从夏朝建立时起就逐步融合为一个政治统一体,商朝和西周延续了夏代奠定的统一格局,只是在进入东周之后中国才逐渐陷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即便在东周时期,“一统”仍然是一种主流的思潮,因此当时流传着一首著名的诗歌,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首诗被孔子编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孔子同时代和稍后时代的学者,大都也倡导“一统”思想,如孟子在回答一位诸侯“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很干脆地回答“定于一”。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过“四海之内若一家”、“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观点。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计秋枫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