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的“总书记问题”:一桩未了公案
2007年12月17日 09:20《党史文苑》 】 【打印
相关标签: [张闻天] [中共]

张闻天(左一)与毛泽东

(2)“总负责”的由来。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多事之秋。先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后是党的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失节。二人相继叛变,不仅导致了中央领导机关的暂时瘫痪,也造成了中央最高权力的空缺。没了向忠发,谁当总书记?这个问题很自然地摆在了党的面前。当时,王明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当总书记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为在向忠发叛变前,王明已经是党的实际决策者,他当总书记,只不过是履行一个手续而已。但王明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鉴于国内党内发生的一切,被捕、叛变、坐牢、杀头……,此时王明觉得总书记的位子对他未必合适。他看上了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这一职务。待在苏联共产国际,既可以遥控国内的党中央,又可以远离凶险和不测。于是王明选择了到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职务。第二个最可能的人选是周恩来,他是当时留在上海的惟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四中全会确立的三位常委中的另两位——向忠发死了,张国焘去了鄂豫皖根据地。从资历、威望、能力以及党内职务来说,周恩来当总书记也是顺理成章。但一向谦虚谨慎的周恩来,以早在头年10月中央就已决定他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为由婉辞了。当时,在上海的中共权力中心,还有一个人——后来叛变了的卢福坦,他是除了王明、周恩来之外留在上海的惟一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曾毛遂自荐,提出自己想当总书记。但在王明看来,工人出身的卢福坦并不具备政治领导人应有的素质和修养。

经过一番权衡,王明选中了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博古,即秦邦宪。他属于米夫派,和王明私交很好。于是,1931年9月的一天,周、王通知他:周将去中央苏区担任书记,王要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任团长,请他主持中央工作。博古提出这样安排不符合组织手续,周、王回答说已经与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商妥,再电共产国际批准即可。由于政治局委员卢福坦有不同意见,所以周、王、卢及博古来到一个小酒店聚会,会上决定不设总书记。这样,王明经过一番权衡后,与周、博、张于9月开会,向共产国际提出成立新的中央领导机关的名单。经共产国际批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于9月下旬正式成立,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康生、陈云等6人组成,秦邦宪负总责。这样,年仅24岁的博古就一跃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总负责人。

(3)关于遵义会议前博古在党内的任职情况。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长征》中有一个李德称长征途中的博古为“总负责同志”的镜头。其实,此时称博古为“总负责”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根据近年来学者的研究和考证,早在长征前夕(至少在1934年1月的六届五中全会时),博古就是正式名义上的党中央总书记了。博古是1932年底与陈云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秘密离开上海,于1933年1月到达江西瑞金的。1934年1月下旬,他主持召开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会和苏区中央局委员的联席会。在这次会上,他被选为总书记。对此,当时位居第二的张闻天在事后不到九年的1943年12月所写的“整风笔记”中是这样说的:“博古到后(指到中央苏区)曾召集了一个会议,到的有上海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陈云、洛甫、刘少奇)及中央苏区原有中央局委员(项英、毛泽东、任弼时、邓发)。博古做了简短传达,……于是多数即推举他为总书记。对总书记一职,博古不但未推辞,而且很高兴。”“我当时想,我们原来在上海新中央成立时,曾经申明中央无总书记,一到中央苏区,他却弄起总书记来了。这当然使我不满意。”张闻天谈到博古当总书记的地方还有数处。

更重要的是,1934年1月,在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博古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并被推选为总书记,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