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革新难题:少壮派迅速腐败
2009年03月11日 09:42广州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毁灭的种子[美]易劳逸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60年前,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退守台湾一隅,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格局。而在此之前4年,国民政府作为战胜国甚至出国接受日本投降,何以一个政权会如此迅速地崩溃?对此最为困惑的应该是美国人,当时美国国内就提出过一个问题:谁丢失了中国?议员麦卡锡认定国内有人同情和帮助中共,因此麦卡锡主义一度甚嚣尘上,牵连了美国国内的许多知识分子。

美国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中国现代问题专家易劳逸先生在1984年给出了他的研究成果:《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曾经引进翻译,当时定下的名字是《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2009年的新版采取了直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次翻译出版。

易劳逸先生在《毁灭的种子》一书中说,他采取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来分析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这一说法让人觉得困惑,因为在这本书里抽取了各种典型历史事例分析,但是并没有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用一种统摄其上的说法予以贯穿和解释。只能靠读者在阅读中仔细体会,自行领悟易先生心中的那个“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全书第一章是《地方和中央:云南对重庆》。讲述了云南军阀卢汉、龙云对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对抗与合作,用云南这个典型揭开了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中国的基本构架:当时中国的地方和中央是割裂甚至对抗的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统一。而蒋介石的统治基础完全系于他的武力——精锐的中央军。他的全部努力都在维持他的部队实力,最后也因为军事失败而宣告政权倒台,这就是毁灭的第一颗种子。

二、三两章专门谈抗日战中和战后的农民和赋税问题。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国民政府的低能和低效浪费了大量劳力和赋税,最后把农民逼向消极抵抗,并且拒不承认中央政府的地步。在这背后是蒋介石的两难选择:在饿死军队和饿死农民之间,选择谁?通过第一章的讨论,答案不言自明,他只能选择牺牲农民,因为他的军队就是他的权柄。因此,他不可能采取土地改革,如同后来撤退到台湾后做的那样,给予农民以喘息生息的机会。

四、五两章探讨了拯救这个政权的另外一种可能:党内改革。蒋介石也清醒地认识到他的独裁政权腐败横生,效率低下,因此做过改革的尝试。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和革新运动。三青团的建立,是想通过培育党内年轻廉洁的新生力量,以促成整个国民党的变革。但是,不久他就发现这一做法徒然产生分裂和内耗,而且那些年轻人一旦权力在手,也迅速变得和他们的前辈别无二致。而针对国民党本身的革新运动最终也无疾而终,易劳逸总结说,无论是哪一个运动,它们和它们攻击的对象本身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国民党的问题是体制性的,因而发动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但是最终却依旧难逃利用政治运动换取权力和地位的老路,也就永远无法成功。

第六、七章的主题是军队,对比了对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国民政府看似强大的军队其实战力很低,士兵得不到必要的给养和训练,又是强征入伍,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因而最后迅速被击溃。最后的一击来自金融改革,金圆券变为废纸,把原本忠于国民政府的国统区普通市民乃至大商人变成了反对者,当他们对国民政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国民党治下的中国也就走到了末路。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和菜头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