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8年05月15日 10:14文摘 】 【打印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简称印度洋海啸或南亚海啸)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UTC时间0时58分55秒(雅加达,曼谷当地时间为UTC+7)。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为芮氏地震规模6.8,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规模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矩震级为9.0。最后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十余米,波及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地震及震后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在印度夺去约一万人性命、斯里兰卡四万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分别为20万人、3万人之多。

地震特性
 
印度洋地震详情当地地震局测量到的强度为6.8,但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强度8.6,其后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修正强度为9.0,此差距可能导因于测量误差。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二强的地震。历史上最强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级为地震矩规模9.5。

震源位于北纬3度19分,东经95度51.24分表达错误: 未预料的 / 运算符;表达错误: 未预料的 / 运算符,苏门答腊岛西160千米,水下30公里深处。这里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频发区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啸)传遍到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

科学家重新检测2004年12月26日的南亚大地震,结果发现震度实为里氏地震规模9.3级。这代表着地震强度为原先预估的2倍以上,成为史上第二大地震。周四出刊的英国《自然》周刊,科学家分析地震仪低频率资料发现,地震强度实际为9.3级。由于里氏地震规模规模系以对数计算,9.3级的强度为9.0级的2.5倍。本次地震成为史上第二强震,史上最大强震为1960年智利的9.5级大地震。

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地震学家倪四道领导的团队,也侦测发现,南亚大地震持续达500秒,智利大地震则只有340秒。科学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南亚大地震,将海洋板块由苏门答腊往北切出长达1200公里的裂缝,是原先预估的2倍。

美国西北大学地理学家史坦因和欧卡尔表示,由于地震释放出强大压力,理论上,此区域在400年内都不会再出现相同震度的地震,或是海啸。然而在印度洋南部,又是另一个故事。在2007年苏门答腊地震前,这群科学家即已精准的预测,此区域仍有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机率。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志明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