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提升动力石嘴山
2009年04月08日 17:14 】 【打印

走进石嘴山,你会发现,改天换地的工业强市画卷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挥毫泼墨;

走进石嘴山,你会发现,腾飞崛起的工业强市大幕正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徐徐开启;

走进石嘴山,你会发现,一场场更深刻的工业变革仍在酝酿之中,一个个更伟大的奇迹正在创造之中;

走进石嘴山,你会发现,渴望加快工业发展的种子一直深埋在74万石嘴山人民的心中。

身居石嘴山看石嘴山,石嘴山的工业很弱。但74万石嘴山人民硬是要用行动改写历史,铸就辉煌。今年以来,按照“抢抓四大机遇,实现五个突破,抓好六项重点”的总体部署,石嘴山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三大产业,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全是工业经济步入提质增效阶段。上半年,26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2.38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税12.8亿元,同比增长87.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50.1亿元,增长33.4%。增幅比全年同期上升了25个百分点,居全区第一。

一个共识:工业强市

东跨黄河临贺兰山的石嘴山市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依托型城市,是国家“一五”期间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石嘴山市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金属制品等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前后为国家贡献了20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然而,跨入新世纪,石嘴山资源日益枯竭,资源禀赋逐渐丧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已经再难维持下去。同时,受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石嘴山长期以来受经济粗放和环境污染困扰,工业经济已处于内外困的艰难境地。

没有工业的崛起,就没有石嘴山市经济的崛起。石嘴山人民认识到,工业化是实现石嘴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认识坚定,则行动迅速;行动迅速,则抢占先机。

2003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后,毅然决然地提出工业强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的要求。

在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嘴山人开始对经济“伤筋动骨”,着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于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实际,石嘴山市制定了“七优先一限制”的结构调整政策,即优先发展新材料,环保,机械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限制高载能产业扩张。

于是,石嘴山市以壮士断腕的豪气,坚决淘汰了一大批装备落后,能耗高的企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所有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先后停产搬迁了180多家污染企业;拆除了200多台燃煤锅炉,拔掉了600多根烟囱;关掉了所有产量低于15万吨的小煤矿。。。。。。对化工等能耗高,附加值也相对较高的产业,石嘴山则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5年来,石嘴山市用于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累计达10亿元以上。

2005年,一批高载能投资项目出人意料地被石嘴山拒之门外。尽管这批项目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近1个百分点,创造近万个就业岗位和7个亿的产值,但石嘴山明确表示:“我们宁愿不要这1个百分点,也要保证环境质量和城市的形象。”是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石嘴山市在133个环保重点城市主要指标考核中结果靠前,跳出了污染城市的“黑名单”。

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石嘴山市工业经济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但发展质量和开放程度不高,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周边的乌海,阿拉善盟,鄂尔多斯等城市和区内的一些城市,与陕甘宁蒙毗邻市县的差距不断拉大,在全国低级以上城市中的排名相对靠后,危机迫在眉睫。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这种艰难的发展环境和严峻形势,今年年初,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站在总揽石嘴山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制高点上,又提出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重大决策。

“工业是石嘴山经济发展的支柱,城市经济转型是石嘴山经济发展亟待破解的重大难题,更是现实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宝贵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看石嘴山的发展,只赋予“工业强市”战略新的内涵和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和城市矛盾,才能实现石嘴山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才能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市委书记李文章在全市工业强市暨经济转型动员大会上关于石嘴山工业强市什么,经济转型怎么转的阐释和分析,犹如一股强大的暖流涌入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心田。

在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深入推进“工业强市”的思路和要求敲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山水园林特色新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做大“三大产业”,建设“三大基地”,推进“四个转变”,狠抓项目建设,狠抓优势产业,狠抓工业园区,狠抓招商引资,狠抓技术创新,狠抓节能减排,做好“大,强,专,高,招,舍”这篇文章,加快经济转型,走出一条具有石嘴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在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深入推进“工业强市”的蓝图开始;到2012年,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提高,实现增加值200亿元以上,比2007你啊你翻一番;工业对财政增收贡献率明显提高,大到80%以上;节能减排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全是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6%,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2%,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任务。

这是一条符合石嘴山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打造新型石嘴山的宏伟蓝图。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宏伟蓝图,不仅需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而且还要突出发展“三大产业”,重点建设“四大园区”。

三大产业:领跑工业

工业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很大承诺过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发达与落后关键在工业。没有工业的支撑,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没有工业的强大,就谈不上经济的强大。

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对于石嘴山来说,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实践。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以钢铁,煤机制造汽车装备等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以钽铌铍稀有金属,镁及镁合金,多晶硅,碳基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以火电,风电,太阳能,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讲石嘴山市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北重要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到2012年,三大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5%以上。

这是基于石嘴山市情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做出的科学决策。

做大“三大产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做大“三大产业”,建设“三大基地”的风斗目标和工作人物,石嘴山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升级转型的暂行办法》《石嘴山市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暂行办法》《石嘴山市招商引资项目认定及奖励办法》,加大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将工业收费项目由15个缩减到了6个,进一步优化了工业发展环境。

做大“三大产业”,更离不开支撑“三大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

于是,工业园区建设被列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重点,被作为打造工业经济腾飞的平台。

于是,石嘴山市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加强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区,石嘴山循环经济试验区(宁夏精细化基地)和宁夏平罗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园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努力把这四大园区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大型企业的孵化区,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先进科学技术的试验区。

实现上述目标,石嘴山人信心百倍,因为他们有坚实的基础。

园区规模有突破——石嘴山市四大工业园区,起点高,规模大,其中,石嘴山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4.2平方公里,石嘴山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15.9平方公里,平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8.9平方公里,2007年,三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分别投资5500万元,8950万元,8500万元,各园区项目承载平台日臻完善。

入园项目有突破——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971个,入园规模以上企业190个,均较上年有大幅度上升。项目投产达效推动全市经济的大发展。

通过园区的带动,2007年石嘴山市工业整体实力增强,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3.97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工业连续保持了18%以上高增长,全年达到19.4%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总量和增幅均居全自治区五市第二位。工业占GDP比重有60%提高到63.5%,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更加明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96.9亿元,增长19.6%增速高出全市GDP4.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10.8个百分点,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增长。

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大大提升了石嘴山的城市形象。石嘴山市委书记李文章感慨道,过去我们招商引资往往以能源丰富自诩,引得大都是“傻大黑粗”项目。现在城市形象提升了,招商引资工作也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去年,石嘴山市引进的157个项目中,以电子科技,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项目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以煤炭深加工为主体的传统产业项目。

基础决定发展步伐!

今年,石嘴山市将大力发挥工业园区经济平台作用,狠抓园区服务企业意识,努力改进服务方法和方式,不断提升园区服务企业的质量,突出园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出尽各工业园区发挥更好的功能。

思路决定出路!

“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会创新发展思路,用新思路,新举措搞好工业园区建设,筑巢引凤来,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平罗工业园区的一名干部对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循环经济:推波助澜

踏上石嘴山工业园区这片热土时,有一种震撼从四面袭来:道路四通八达,办公楼设计新颖,生产厂房外观美观,厂区干净整洁,有规模,够气派,和脑海中的现代化工厂不相上下。走进车间,随时都可以倾听到“工业强市”的号角声,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工业建设高速发展的心跳,随地都可以看到项目建设的火热场面。聊起发展,循环经济频繁迸出被采访者口中。

石嘴山工业园区是宁夏传统产业和高载能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对能源消耗量大,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也大。近年来,这个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绿色招商”开展“补链项目”,做好项目,产业的对接,通过在企业群中发展生态工业,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原料,形成企业间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三大循环发展模式即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内部循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不循环,产业与产业之间链接循环,极大地提高了园区的经济,环境效益。2007年园区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完成工业产值84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工业增加值28.3亿元,同比增长23%;上缴税金2.8亿元,同比增长38.98%。

这只是石嘴山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它将我们的视线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中。

在资源和能源相对丰富的石嘴山,经济的发展一度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惊人。然而,近几年,在反思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和环境巨大代价中,循环经济的理念渐渐走入决策者的视野。2005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发展环保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2006年,自治区政府确定石嘴山市为全区唯一的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2007年石嘴山市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一年一句话,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却十分艰;组建工作机构,形成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促进交流合作;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抓好示范项目,推进试点建设;研究谋划工业生态链接项目;完善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和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强“三废”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让石嘴山市的循环经济深入人心,大放异彩。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提倡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我们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啊。我们公司上的煤矸石制砖项目,每年可利用煤矸石约30万吨,就是我市循环经济的示范项目。”谈及公司循环经济,石嘴山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良余如是说。

走进宁夏恵冶镁冶有限公司煤气分厂,看到昔日黄烟滚滚的烟囱已经停用,工人们正从原炉里出粗镁。生产运营部经理刘新荣说,惠冶淘汰旧炉,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的金属镁煤气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线,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煤气作为清洁能源用于炉窑内生产金属镁,整个生产线过程有“三废”产物,真正达到零排放。

过去,该公司方圆2公里的天空“黑云压顶”,环境污染严重,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6年重点污染源名单,惠冶镁业榜上有名,媒体也多次披露该公司烟尘超标排放事件。惠冶镁业痛下决心,迎难而上,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他们强化管理,倒逼成本,落实责任,超罚节奖,每年拿出百万元奖励节能减排先进个人。淘汰落后工艺为节能减排打赢头阵。公司果断决策,关闭了一个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能耗高的年产1万吨的金属镁生产线。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1罐位还原炉替代27罐位的窑炉节能改造,提高热利用率25%,增加产能5000吨;针对硅铁生产冶炼单耗居高不下的难题,从设备,结构,材质入手,实施节能改造,年可节约电耗132万千瓦时。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资1亿元,新上2.5万吨金属镁环保生产线,进行双预热蓄热式燃烧节能改造。该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完成改造,改造后每年可节约标煤3.2万吨,减少排放烟囱2011吨。

据刘新荣介绍,实施节能减排近3年来,共节约标煤6.8万吨,减少排放烟尘9250吨,二氧化硫1.1万吨,炉渣11.5万吨。

今年上半年,石嘴山市围绕十大节能工程,实施了125个节能减排项目,节约能源170.6万吨标准煤,消减二氧化硫9197吨,消减COD(化学需氧量)113.09吨,分别在去年基础上消减6.07%和1.14%。

自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城市经济转型以来,石嘴山各地都出手不凡:大武口区,以标志性工程为切入点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平罗县,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创新业的着力点;惠农区,把新型工业化与大开放有机结合,实施多元化招商引资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招一式,都在围绕着新型工业化做大文章。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城市经济转型,石嘴山市必将由资源导向型向技术型和人力资源型转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由企业自我封闭,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转变,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走出一条和谐发展之路;由主要发展传统产业向积极发展新兴接续产业转变,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编辑: 王棣
解析财智栏目由 北京华夏采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建 栏目热线:010-6399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