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八大"理念 促进科学发展
2008年06月06日 15:56 】 【打印

黄石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突出发展主题,牢固树立"八大理念",通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2002年至2006年,黄石地区生产总值由231.52亿元增长到406.47亿元,年均增长12.5%,在全省16个市州的位次由第8位上升到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0.6亿元增长到180.15亿元,年均增长26.4%,在全省的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由17.03亿元增长到41.33亿元,年均增长24.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7.43亿元增长到15.33亿元,年均增长19.9%,在全省的位次由第7位上升到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4.45亿元增长到138.05亿元,年均增长26.2%,在全省的位次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6605元增长到9472元,年均增长9.4%,在全省的位次由第5位上升为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由4.10亿美元、1.54亿美元增长到10.34亿美元、2.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6.2%、11.7%,在全省的位次分别继续保持第2位。今年元至九月份,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3.01亿元,同比增长23.8%;财政收入完成39.31亿元,同比增长26.4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03亿元,同比增长29.82%,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过去的五年是黄石改革开放以来黄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历史时期之一。

第一,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理念。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体现,也是一条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市委书记多次强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了解情况,注重研究和解决问题,多做破解发展难题的工作、多做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近年来,针对黄石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环境不优的实际,作出了抓好"三件大事"的重大决策,即深化企业改革、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是解决老工业基地存量不活的问题;加快项目建设,主要是解决加快发展增量不多的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目的是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一决策抓住了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实在,很管用。之后,对这一决策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作出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指导黄石发展的总体要求,即深入抓好"三件大事"、全面推进"四大建设"(黄金山工业新区开发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新黄石。

第二,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上,牢固树立改革连续性与彻底性的理念。

深化改革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改革又是各项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推进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改革的连续性和彻底性,切实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就是要巩固过去企业改革的成果,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政策不能变。同时,又要实现改革的彻底性,就是要按照"三转"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即政府转让资产、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在这里,政府转让资产是前提,职工转变身份是关键,企业转换机制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互为统一。截至目前为止,市属16家重点企业改制基本完成;178家原市属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下放城区后,72%的企业按"三转"要求进行了改制和重组,有的进行了二次改制;15家中央、省属和外地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全面完成,辅业基本实现民营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注重用开放的办法推进改革,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特别是香港中信泰富公司成功并购我市冶钢集团钢铁板块,中国铝业集团与大冶有色公司的成功合作,实现了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大突破,国有存量资产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市域经济的活力日益显现。

第三,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牢固树立项目带动、产业升级的理念。

项目建设是"三件大事"的核心,也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始终坚持"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增量盘活存量、以项目优化结构、以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的产业升级新路子,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引进和盘活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巨大带动作用,使我市逐步走出了一条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创新体制机制、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黄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市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四,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上,牢固树立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的理念。

用硬措施打造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的专家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环境是第二生产力。近年来,始终要求各级各部门转变作风抓落实、优化环境促发展,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用硬措施打造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优化发展环境,说到底是为了市场主体更好地成长改良"土壤"。所以,有的同志说,党委政府创造环境,市场主体创造财富。通过建立健全环境建设的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包括企业宁静日、颁布禁酒令、实行无缺位服务和规范执法的"八项纪律"等等,使环境建设由原来的行为控制逐步向制度控制转变;通过建立健全环境投诉中心等"四大中心",促进服务效率逐步提高;通过坚决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行风评议,从源头上治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

第五,在发展的空间布局上,牢固树立园区建设、产业聚集的理念。

园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是加快发展的平台。去年,决定举全市之力共同开发建设150平方公里的黄金山工业区。这是黄石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战略决策,目的是为了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实现"工厂出城、企业进园"的规划布局,一年多来,黄金山工业新区规划、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启动。截至目前,新区总体规划特别是20平方公里起步区的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开行8亿元的投资贷款正在协调落实;金山大道等新区七条主次干道已全面开工建设;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已全面启动,市委、市政府已组成10个小分队奔赴沿海为黄金山工业新区定向招商,鼓励各县(市)区参与新区招商引资的政策已经出台,一个全面开发、建设黄金山工业新区的热潮正在逐步形成。

第六,在发展的瓶颈突破上,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终结了 "三个历史"。全市各级各部门落实了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度,全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一方面,围绕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13家重点企业改造和关闭"五小"企业,推动节能减排;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进而降低综合能耗。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着力实施磁湖、青山湖、富河流域综合整治,磁湖、青山湖全面实施污水截流,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关停了长乐山北麓和黄荆山麓34个开山塘口。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清洁无害工厂"9家,创建省级"环境友好型企业"2家。近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93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46个;关停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五小"企业163家;造林33.5万亩,退耕还林19.5万亩。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黄石终结了建市史上的"三个历史":结束了能源消耗持续攀升的历史,黄石万元GDP综合能耗由"九五"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下降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左右;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光灰城市"的历史,黄石近两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00天以上;结束了磁湖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历史,黄石去年荣获湖北省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奖)。

第七,在发展的评价体系上,牢固树立干事创业、实绩取人的理念。

为了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强大合力。同时,改革用人制度,使干部的选拔任用更加体现干事创业、实绩取人的要求。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选任制度,对激励全市广大干部干事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八,在发展的本质要求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共享成果的理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让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构建和谐黄石。市委专门设立了"民情快车"服务窗口,建立健全了市委常委定期接访群众的接待日制度,在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开门大接"接活动,拓宽了群众表达诉求、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市委着眼于提高市民素质和创造宜居环境,作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重大决策,一个以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素质为目的"四城同创"系统工程正在全市扎实开展。市委坚持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地方财力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民生问题。

   编辑: 燕侨
解析财智栏目由 北京华夏采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建 栏目热线:010-6399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