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勇拓新路
2009年06月12日 17:26 】 【打印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开创个性化教育先河

马丁·特罗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高等教育入学人口占适龄人口的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超过50%则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自起于1998年的高校扩招开始,进入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教育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转型期。在这浪潮中,一方面是传统大学通过不断的联合或合并走扩建扩招之路,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模式——独立学院。他们凭借新的体制和机制,主动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下扩大教育规模的任务。在独立学院这个群体中,有这样一所特别的学院,从育人理念到办学模式、从专业建设到课程体系、从文化建设到品牌规划、从校园位置到校内风光,方方面面都深深地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她提出“学生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她全力打造“健康人格培养方案”,她“以不断的创新引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008年6月,中国校友网发布2008年独立学院排名100强,建校3年的她跃居第十四位。

她,就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是什么让她拥有如此强大的发展活力?是什么让只有三年校龄的她可以书写下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她的经验对中国的独立学院更好的发展有什么借鉴和帮助?好奇心驱使我们走进了这所美丽的大学。

在几天的采访和探索中,答案逐渐得到解答,思路开始慢慢厘清。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的发展和成功,是可以找到明确而具有借鉴意义的原因的。

准确定位,找寻教育史上的独特坐标

三亚学院从建设伊始就非常明确自身的定位,在她的办学团队看来,大众化教育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富国强民,推进现代化进程,在国际舞台上加强自己的竞争力,也能够适应和满足在整个社会的国民财富普遍增长的情况下,让更多人获得更好的教育,提高素质,提高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能力,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与传统的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教育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方向上更侧重于培养为大众岗位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在培养模式上,则不可避免地采用批量化生产的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途径,但结合我国国情,教育规模扩大受人口基数大的影响对财力投入的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当教育无暇关注更多的个性化细节要求时,批量化生产人才培养模式便暗藏危机。

在三亚学院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分析的一份报告中我们看到,批量化人才培养模式所隐藏的危机被归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学生对自我成长的个性化需求;第二、无法适应市场细分、学科细分及快节奏变化的社会需求下对人才的个性化需要;第三、教育体系在人才需求和社会适应上的反应滞后。

基于以上的考虑,三亚学院要求自己:在参与国家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既要通过坚决落实可评估的规范化标准来提升办学实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下隐藏的教育危机,并主动、切实地加以解决。

理念更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亚学院只有一个使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他们认为,大学是一座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它牵系着学生的个人的职业追求和社会的现实需要。作为教育者,必须同时关注双方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满足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实现教育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面对市场细分、社会需求变化加快的人才需求现状,三亚学院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才能让学生从大学教育中及时获益。他们提出了学生的五种能力培养目标,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与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践这些观点一两年之后三亚学院办学团队惊喜地发现,这些观点与2007年教育部1、2号文件中所述内容不谋而合。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多年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走在了前面。

制度保障,建立社会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亚学院很明白,在旧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很多新观念难以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进程缓慢。而作为独立学院,体制优势决定了他们可以对社会需求快速做出反应。高等教育体制面对社会需要变化的反应滞后性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

他们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管理团队。

据介绍,在三亚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主持全面工作,重点围绕学院使命的落实抓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院长沈为平教授主抓教学、教师评估,建立起独立的教学评估系统;副院长沈关宝教授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与师资素质的提升入手,从建立科研为基础的教学院校实际出发,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副院长秦杰锋教授负责教学日常运行与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教学按规范进行;学生工作系统主导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形成全院紧扣学院使命、促进学生全方位培养成长的系统工程。学院定期开展教师培训,系统传播育人理念,交流教学经验。学院强调执行文化,提倡“张力管理”、“越简洁的制度就是好制度”,还通过“思想雨林”、“约会学院”、“专业聊吧”等讨论平台,交流学术思想和教学管理意见,共同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三亚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是海南省高校评估专家组的主要成员单位之一。

专业建设,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自由选择专业可能在国内很多高校听起来是天方夜谭的神话,但是在三亚学院,这个神话变成了事实。

学院教务处介绍,每一届新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学院都会开设为期一个星期的导修课。各专业的专业导师会向本专业的学生介绍该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主修课程及就业方向,让学生初步了解该专业,并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选听各专业导修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如果发现对其他专业更有偏好,可以提交申请重新选择所学专业。教务处负责人告诉我们,只要学生的基本素质能满足他所选专业的基本要求,如部分专业对英语单科成绩要求,基本都能允许学生更换专业。这一规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选择专业上也更为理性和慎重。

在进入专业学习后,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同样是三亚学院特色的“三级实习”之第一级“认知实习”启动,这一实习过程能帮助学生真正接触到行业,深化他们对该行业各个不同方向的理解,便于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进一步选择。大二到大三期间,各专业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对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二次分流,引导学生进入不同侧重点的学习,如旅游管理专业下又分为酒店、高尔夫、会展等不同的管理方向,辅之以专业实习课程,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行业要求,强化职业素养。目前,三亚学院正在对专业侧重点进一步细分。他们利用教学管理系统,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下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发展特长优势。基于以上的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了解大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特色优势,形成职业核心竞争力。

健康人格,三亚学院的“集体个性”

三亚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实习还是求职,手里总握着三张牌。一张“工具牌”,一张“专业牌”,一张“人格牌”。

“工具牌”是指外语、计算机和中文应用文写作,三亚学院把这三种在多数高校中依靠学生自行演练的技能写进了教学计划,落实在课程中;“专业牌”则依靠专业细分形成特色,让学生掌握系统和合理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最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是他们的“人格牌”——一个理性的、有责任感的、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以上三张牌,共同构成了三亚学院一直以来坚持实践的“311”课程体系。学院所有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都围绕着该体系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体系中,健康人格被放在了最为基础的位置。这里说说的健康人格并不等同于完美人格。健康人格是指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不断建设、外化自我形成的品质。人格教育也有别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所倡导的健康人格,是传统道德、时代精神、社会责任与现实态度的有机结合。拥有健康人格的青年,才能处理好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才能主动将个人建设融入到社会发展需要中去,才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健康人格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学院对该方案细致入微设计与考量。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人生哲学教育、心理教育咨询工作、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途径设计,无不在细节中深化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教育。三亚学院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份绝密的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建立、普查和更新;老师把公共课作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主战场,以思想政治课培养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以公共体育课培养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还开设礼仪课引导学生从细节上规范自己的言行;学院每年拿出一个月作为“心理活动月”,举办有关文化活动……一名老师告诉我们,泰国宋卡拉王子大学的教授来学院参加研讨会时对她说,他参观过很多地方的大学,觉得三亚学院的学生精神面貌最好,最有学生样!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也谈到,许多来学院招聘实习生的单位,纷纷向他们表示三亚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最好,礼仪最佳!

三亚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说,当学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普遍具有健康人格的群体中时,他们可能感受不明显,但是当他们走入社会,这种长期培养出的适应能力才会凸显出来,一个拥有责任意识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财富。健康的人格是三亚学院的学生在社会同质化要求下的“集体个性”。

当离开三亚学院那充满着热带风情的校园时,我们明白了这所学校飞速发展的奥秘:“一个崭新的育人理念,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一个时刻为学生着想团队和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下敢想敢干的精神。”

   编辑: 王棣
解析财智栏目由 北京华夏采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建 栏目热线:010-63992779
梧桐在线(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