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华山作证,听渭水讲述”
2009年03月13日 15:32人民政协网 】 【打印
 

 

——陕西扶贫培训集团发展纪实

起步篇

任永敏创办职业教育的动因源起于他自身的特殊经历。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他怀揣家里仅有的5元钱从陕西华县届前村来到了古城西安。饥饿与生存的压力使他走过“拉坡”生涯,挤进“拉脚”的行列,做过饭馆的生意。人生履历的艰辛,使他认识到学习技术的重要性。1995年,当带着创业比较丰厚的收益的喜悦荣归故里的时候,他发现,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并没有驱走家乡的贫穷的落后。当与一个同学聚会、得知那个同学是从邻居那里借了一碗面给他做饭吃的时候,他在流泪,心中已经发誓要给乡亲们寻找一条致富之路。

任永敏知道,改变贫穷和落后,首先要改变人的素质和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在妻子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下,他变卖了一切资产,筹集到15万元,在渭南临渭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所名叫“渭南扶贫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挂牌,任永敏从此拉开了职业教育创业的序幕。

学校打出“扶贫”这个牌子,在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在他们看来,社会这么大,农村有70%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你去扶谁,又有谁能扶得过来呢?可是,任永敏却不这样看。他说:“我是因为没有技术才走了许多弯路的,是因为学到了一技之长才走向发展的。我想用我的切身体会,用我的感受,去办一所技校,让更多贫穷的农民孩子能进得来,走得出,从根本上脱贫致富。这部分孩子的确是很多,一下子扶过来当然有困难,但是,正是这一点才为发展事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万事开头难啊!难就难在你的“热心、真诚、许诺”如何才能得到社会理解和认可。任永敏想起当年花了18万元的成本才招到一名学生的情景,心中不免有些辛酸。付出总有回报,1996年,这所“扶贫技术学校”就有960名学生进校了。

事业的发展往往起源于一种精神,一股力量,一个追求;任何人的发展之路都会留下数不清的甜酸苦辣。任永敏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发展,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到现在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从一个人的学校到现在的万人学校,这个历程会使我们有一些感悟,会领略到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对于发展事业的深刻意义!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编辑: 王棣
解析财智栏目由 北京华夏采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建 栏目热线:010-6399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