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俄军火炮猛射2个月,炮弹库存还能撑多久?
资讯
资讯 > 唐驳虎 > 正文

唐驳虎:俄军火炮猛射2个月,炮弹库存还能撑多久?

核心提要:

1. 从5月下旬到6月,当时战线上乌军每天发射约5000枚炮弹,而俄军每天发射约50000发炮弹,是乌军的10倍。俄军在前线如此巨大的弹药消耗,已经能预测到9月这次的战局转换迟早会到来。

2. 近现代陆地战争中,炮兵的作用极其重要。但无论怎样的大炮兵,仅靠数字无法取胜,战斗仍需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打赢。否则就如柏林战役中的苏军一样,浪费巨量炮弹在敌人已撤出的第一道防线,却在后续无法维持炮火强度,从而被阻击在第二道防线。

3. 而且炮兵最根本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危险的火工品,炮弹是有储存寿命的,需及时使用或销毁。各国都是按未来局部战争的消耗做准备,每年一进一出,维持一个动态的弹药库存。据估算,美俄常备的大口径炮弹库存都只有数百万发级别。

4. 在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火炮发射的炮弹数量庞大但命中率极低,后方产量已跟不上前线消耗。俄军弹药紧张,从6月份他们向白俄罗斯军队寻求弹药支援的新闻也能看出。再加上猛烈射击损耗炮管,很多火炮因没有新炮管可换而无法继续使用。双方实力此消彼长,乌军也得以发动了这轮反攻。

作者|唐驳虎 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接续上一篇,5月下旬到6月份。当时战线上乌军每天发射约5000枚炮弹,而俄军每天发射约50000发炮弹,是乌军的10倍。

当得知乌军5千对俄军5万这一数字对比的时候,就可以判断,俄军能力即将耗尽,战局转换即将到来。

为什么?这得从炮兵运用与炮弹生产两个方面来,用历史和现实的纵深展开诠释,才能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才是“炮兵是战争之神,后勤是战争之根”:

看似恐怖的俄军“大炮兵战术”

炮兵是战争之神,略懂军事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而一提到苏军,脱口而出的往往就是“大炮兵主义”。

但是“大炮兵主义”具体运用的细节和成效,不真正研读过战史,那也就是一句口号而已。

例如1945年柏林战役中,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90万人)首日的迫击炮弹和压制炮弹总消耗量如下:

迫击炮(82、120、160mm)20.6万发,76mm加农炮11.6万发、122mm以上身管火炮10.54万发

柏林战役的总时长为23天,其中首日的弹药消耗量接近整场战役的1/10,首日的消耗量是日均水准的2倍。

但前方后勤能力制约了苏军炮兵的持续能力,炮弹产量也不足,难以在首日过后维持同样的火力密度。

德军则发展出了反制苏军纯粹大炮兵主义的战术——

在炮击开始前将部队撤出第一道防线,让苏军的炮击无法命中目标,白白浪费炮弹,然后在第二道防线抗击苏军。

由于过于集中于第一次炮击,苏军炮兵难以在后续的作战维持炮火强度。

苏军步兵和坦克兵将被迫在缺乏火炮支援的情况下攻击德军的预设阵地,大概率会难以快速突破防线。

德军则可以发挥自己后勤炮弹准备更充足、持续火力更强的优势,利用炮火轰击进攻中的苏军,同时趁机调动预备队,进一步缩小兵力差距

当然,苏军在几年血战中也发展出了反制“德军反制战术”的战术。苏军会在正式进攻开始前进行威力侦察,迷惑德军,使得德军难以把握好撤退的时机

但即便如此,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进攻泽洛高地时,仍被德军成功躲过炮击,被迫进入消耗战。

无论怎样的大炮兵,都不能仅靠数字取得胜利,战斗仍需要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打赢。

如何理解“炮兵是战争之神”

其实,20世纪的美军,以充沛的工业产能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才是真正的“大炮兵主义”

在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的抗美援朝运动战期间,我军遭受的伤亡中70%到80%为敌炮兵所造成,7%到8%为敌航空兵造成——美军飞机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实际伤亡并不多。

美军炮兵的使用对我行军、进攻、集结形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我军扩展战果的成效。而在运动战中,由于敌我机动频繁,美军炮兵的优势还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1951年夏秋,美军从本土及欧洲部队抽调的9个重炮营(5个155mm营、4个203mm营)抵达朝鲜。

1951年9月13日至10月15日,美军第2步兵师进攻“伤心岭”的一个月作战时间内。

得到了2个105mm榴弹炮营、2个155mm榴弹炮营、1个203mm榴弹炮连及1个坦克营支援,32天消耗的炮弹为:

105mm榴弹炮弹40万发、155mm榴弹炮弹8.4万发、203mm榴弹炮弹1.3万发,76mm坦克炮弹6.2万发,共计56万发,日均1.75万发。

另外美军步兵还打出了12万发迫击炮弹和1.8万发无后坐力炮弹。美军第5航空队出动了842架次飞机,投下了250吨炸弹。

也就是说,美军一个师想要进攻,一天就要打出近2万发炮弹,火力密度远高于苏军。

这就是著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以具体指挥地面战役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命名。

此人是“大炮兵主义”的忠实拥趸,主张大规模使用炮兵,最大限度地摧毁志愿军阵地并杀伤志愿军的有生力量,同时降低美韩军自身损失。

但即便如此,美2师打出那么多炮弹,自己步兵伤亡也高达3700多人,骑1师半个月就报销了2900多步兵。志愿军修筑的坑道工事发挥了巨大作用。

到1952年10月到11月的上甘岭战役,美韩军动用了18个105mm以上的炮兵营,在区区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打出了近200万发炮弹。

但结果是美军步兵第7师被打残,韩军第2师老兵基本打完,后续补充的上万步兵也大部消耗,一次战役就损失了25000余人。

到1953年初,美韩军月均发射炮弹都超过了100万发,志愿军阵地却岿然不动。

不仅如此,我军还能在战役级进攻中撕开对方的坚固壁垒工事,双方战力对比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范弗里特很不服气,他的意见是,如果想打赢这场战争,那么就要为他增加70个野战炮兵营。

1951年秋季,随着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极大消耗,美军就出现了弹药供给问题。包括库存和后勤补给都认为告急。

当时美军的弹药消耗大到了什么程度?1952年第8集团军弹药消耗费用为7.5亿美元;1953年整个美陆军申请的35亿美元中有25亿是买弹药的。

美军高层指责范弗里特在浪费弹药,并要求李奇微限制范弗里特的弹药使用。

要知道,这时距二战结束才不过6、7年。美国在二战的总动员大生产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顶峰规模,并留下了高额税收和国债。

为何美军二战打了4年,战后留下了大量没用完的弹药库存,美军高层就已经认为一场局部战争弹药不够用了?

因为炮弹是会过期的

很多人开口就是打仗就是打后勤,但是背后的具体细节,没几个人知道。就炮兵而言,最大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作为一种危险的火工品,炮弹是有储存寿命的

大口径炮弹的正常存储周期是20年,超龄储存和使用,会带来很多隐患。火炮炸膛还好,要是弹药库炸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因此,即将到期的炮弹,一部分是在日常的演习训练中使用掉,剩下的则需要组织专门销毁。

而从一个国家总体的军工生产来看,为了减少弹药采购和销毁上的浪费,和平时期每年的订购生产量都应量入为出,让弹药储量的一进一出保留在合理水平

这样弹药库存能够应付平时的训练和一场局部战争所需。只有到了全面总体战,才会让军工厂开足马力全力生产。这一切都要视国际环境和战备程度而定。

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冷战东西方对峙、后冷战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战备程度、军工生产规模,分别都差出了一个数量级。

二战时,苏联和德国每年生产7000~8000万发各类炮弹,其中约1/3是大口径炮弹,2000万发左右。这是全面总动员、总体战下的天量规模。

到了冷战时期,这个规模就少了一个“0”。冷战巅峰,双方卯足了劲搞军备竞赛,美军也就凑了20天的弹药储备,其中在欧洲储备150个师日份弹药。

6个师可以打25天,10个师就是15天,打完要是没有补给,双方也只能歇菜互相干瞪眼。因为华约阵营也是如此。

1986年CIA对华沙组织弹药储备的调查报告显示,整个苏联和东欧阵营共储备了600万吨炮兵弹药:300万吨分配给西部战区,100万吨分配给南部战区,200万吨分配给远东战区。

而到了2012年12月13日,俄国防部副部长德米特里·布尔加科夫大将宣布,2010年到2012年,俄军用了两年时间突击销毁了460万吨弹药。

因为距离苏联解体已经20年,冷战时代生产的大量弹药已经过期了,安全隐患很大。当时俄军派出255个爆破队、1.3万军人在65个军区靶场进行突击作业。

美军也一样,1994年刚刚结束冷战对峙和海湾战争的美军,陆军各类155mm炮弹的库存一共也就290万发,加上陆战队的80万发,一共也就370万。

在这之后,美军的155mm弹药储量一直呈萎缩态势。2010年之后,美国陆军每个财年采购的数量常年保持在1.5~1.7万发左右,也就是2019年财年大幅度增加到15万发。

等到了2020年之后,采购的数量又回到了1.5万发左右的水平。即使加上陆战队的采购量,美国军队2020~2022三个财年的155mm炮弹总采购量也就40万发,年均13万发。

按国际防务机构的评估,全球155mm火炮弹药市场的年规模在30亿美元左右,换算成发数也就是30多万发的水平。

冷战后,各国手中的大口径弹药储量以及一年的产量都是不多的。毕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太小了。各国都是按未来局部战争的消耗做准备,每年一进一出,维持一个动态的弹药库存。

什么是局部战争?例如解放军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炮兵共发射各种口径炮弹88万发,1万余吨,打击越军目标1.9万个,按照炮兵毁歼率计算,越军伤亡91%为我军炮火所致。

这还是在冷战背景下,战备量、生产量比后冷战时期高出一个量级的打法。之后就鸣金收兵了。

5万发对5千发,看似豪横的浪费

虽然至今未找到美俄两国当前的弹药库存量数据,但是可以估算,战前美军的155mm弹药库存大约是200万发,俄军的152mm弹药库存不超过100万发

(为了应对钢筋混凝土建筑工事比例上升,现代战争必须使用大口径炮弹。北约体系是统一的155mm师炮,105mm团炮射程太近威力太小已基本淘汰。苏俄体系则是152mm师炮、122mm团炮)

这就是为什么一听到乌军5千发对比俄军5万发这个数字时候,就可以判断,俄军能力即将耗尽,战局转换即将到来——按俄军这种浪费无度的打法,20天就差不多能把库存打光。

以俄军获得的军事预算,每年的常规弹药采购量更小,弹药生产企业自然也就不断裁撤生产线,这意味着俄罗斯军工企业即便全面开动,也无法弥补俄军的前线消耗

而俄军的炮兵打法,完全是瞎打一气。从无人机航拍照片上来看,虽然乌军阵地满目疮痍,堪比月球表面。

但是不难看出俄军火炮发射的普通炸弹命中率极低。也就意味着俄军发射100枚炮弹,也许只有几枚可以命中。这种打法能够提供一点心理震慑,作战效能是极差的。

俄军在俄乌战场一线保持100多个BTG,1个BTG就是1个坦克连+1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侦察连。1个炮兵营就是3个连18门火炮。俄军总数大约2000门火炮。

但是俄制火炮的全装药射击寿命只有1000发左右。一天打出去5万发炮弹,就意味着消耗了50根身管寿命。

由于前期的猛烈射击,除了弹药耗光外,炮管也在报废后无法及时获得备用炮管。现在也没有新造的炮管可以替代,前线的俄罗斯炮兵据称只剩1/3的火炮能够开火,并且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糟。

尽管俄军总参谋部在努力搜罗所有可用的弹药,但根本无法满足前线需要。许多莫名其妙留下来的古董,也被翻出来送上了战场。

在这次伊久姆,乌军缴获了俄军9门二战后生产的100mm高炮,作为防空武器已经过时至少50年了。结果不知从哪里的仓库翻出来,当成小口径的陆炮使用,聊胜于无。

乌军炮兵技战术水平更胜一筹

当然,开炮不是做买卖算账,但作为战争也必须要讲费效比。俄军一天打掉5万发炮弹,但收效甚微。

直至6月27日,俄军历时一个多月才攻占北顿涅茨克。7月9日攻占河对岸的利西昌斯克。标志着俄军重点进攻阶段的结束。

在防御过程中,乌军部署在利西昌斯克的炮兵,利用北顿前方的少量兵力做指引,精确打击城市里的俄军,杀伤俄军有生力量效果明显。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退守与反击,而是一场标准的“请君入瓮”。乌军有计划地将俄军尤其是地面步兵较多的LPR武装诱入北顿城市,然后以密集炮火杀伤。

在5月到7月的北顿战事中,乌军根据城防优势步步退守、主动转移,在消耗对手的同时保存了主力部队,继续为后方动员、接收学习北约装备争取时间。

当时就能判断,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战役是俄军最后一场攻击战,俄军付出巨大代价拿下了北顿-利西双子城,但也彻底失去了战役级的攻击能力。

另外,在其他战线的野外炮战中,乌军同样把炮兵非接触杀伤、精确指引玩到了极致。乌军利用前方侦察兵的民用无人机,达成了历史上炮兵梦寐以求的前沿准确观察、坐标定位、实时修正。

在无人机侦察兵的加持下,即使只使用非制导常规炮弹,乌军炮兵的作战效能,也比乱打一气的俄军高出不少,能在大部分地区对俄军炮兵形成优势。毕竟,炮兵可是技术兵种。

拐点暗藏在一句话新闻中

6月初,当得知俄乌10:1的炮弹使用量,战线却基本不动时,就可以判断俄军即将耗光弹药。当然,还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印证。

这就是6月中旬的一则小新闻——俄罗斯军队向“小弟”白俄罗斯军队请求弹药支援。果然,快打没了。

另外,白俄罗斯军队有多大?一共才5个作战旅,能备有几发炮弹?

美军步兵离开了超强度的火力支援,是无法在朝鲜战场作战的。同样,如今的俄军断了炮弹供给,也是无法在乌克兰战场作战的。

那么,战争就转入了僵持期。等待着乌军完成实力的此消彼长了,反攻,必然到来。

(栏目编辑:印丰晔)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