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作者丨陈碧

美国当地时间5月24日,得克萨斯州乌瓦尔德市一所小学发生枪击事件,导致包括19名儿童在内的21人死亡。枪击事件的嫌疑人是该市一名18岁的高中生,已在枪击事件中被警方击毙。美国总统拜登下令白宫降半旗表示哀悼,呼吁全国为受害者祈祷并站出来反对枪支游说团体。

这是自2012年12月14日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校园枪击案以来,美国小学发生的最致命袭击事件。据统计,今年以来,美国已发生201起造成至少4人死伤的严重枪击事件,近1.6万人在涉枪事件中丧生。

美国控枪的难度举世皆知,皆因“枪不是工具,枪是一种权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美国频发的枪击案件,人们的讨论和举措似乎也陷入了死循环:枪击爆发、舆论愤怒、民众哀悼、政客谴责。但过段时间后,又回归于平静;不管是联邦还是州,都难以出台任何实质性的控枪措施。这一切,要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赋予的持枪权说起。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持枪权的来历与循环分歧

1791 年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明确规定: “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此后,美国所有的枪支管理立法,从没有实质违反该条修正案的精神。

为什么美国人对枪有这样的感情?

首先,这与“五月花号”的移民有关。当他们拿起武器,经历了开垦北美大陆、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和独立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人人皆兵”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因此美国建国后,持枪和言论自由一样,成为美国公民的首要权利。

其次,美国的立国文化里有浓厚的古典自由主义精神,生命、财产、自由神圣不可侵犯,人民对政府有着深刻的不信任。因此,持枪权可以视为个人权利不被国家权力侵犯的必要保障。捍卫持枪权的理由之一就是,政府一旦在枪支管制上有所突破,其他公民的权利防线也可能被突破,国家将化身利维坦吞噬所有人。

最后,在个案中,持枪权可以理解为自卫权的扩张。正当防卫在很多场合要靠持枪才能体现,2021年引发关注的里滕豪斯案也是持枪正义的体现。在该案中,因为在一场混乱的游行中持枪自卫杀死两人,里滕豪斯被判无罪。尽管在枪击案中不一定是正当防卫的人获胜,但很大一部分美国人认为,这是自由的“代价”。公民持枪才能免于不法侵害,没有枪谈何自卫?

因此,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中对持枪权的肯定和确认,不仅体现了开国者“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自由”的立法目的和精神理念,也可以说是美国的传统,是人民权利的防线,是人民自治、地方自治、地方平等的后盾。

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制定的初衷,在于防止暴政和保卫公民权利;但开国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所担心的政府权力并没有膨胀到需要用枪抵抗的程度,枪支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社会的潜在风险。在此后的 200 多年里,枪支犯罪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即便如此,美国民众对控枪的态度仍分化严重,并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一边倒的局面。

态度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枪支管控政策能够减少暴力和犯罪;另一派认为,枪支管控并不能阻止犯罪,人人拥有枪支才能阻止犯罪。 这又回到了“枪是用来杀人还是救人”的循环辩论中。

捍卫者说,杀人方法有很多,用枪可以杀人,用手也能杀人。是否发生犯罪并不取决于暴徒手中的武器,而取决于这个人的犯意。杀人的是人,不是枪。

相反,如果公民手中有枪,犯罪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因为无论多么凶悍的犯罪者,都会对枪支心存忌惮而不敢轻易行凶。即使是妇孺或弱者,有枪就能自保。

反对者说,在很多罪案中,罪犯如果不是用枪支作案,而是改用刀棒的话,杀伤力会小很多,被侵犯者逃生的机会也会增加,不至于出现几十人被枪杀的绝望情形。在前述24日得州枪击案中,凶手就将学生关在教室中进行杀戮,被害人完全无法逃脱。

这起血腥的枪击案发生之后,所有有良知的美国人都会悲痛祈祷,有相当数量的民众会支持枪支管制,但这并不等同于美国公民愿意放弃或者限制持枪的权利。

对于美国公民来说,当你享受自由的时候,就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这个后果可能需要极高的代价,但并不成为放弃权利的理由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控枪的真正难点

除了美国人民内部无法达成共识,在枪支问题的意见上,民主党、共和党也分歧严重。

众所周知,民主党一般支持控枪,而共和党则相反。大致从2010年开始,两党在控枪政策上的看法分歧更大,控枪愈发成为党派之争。过去的十几年里,在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后,民主党议员们一直在推动枪支管制政策的改变,却难以获得参议院通过所需的票数,会遭到共和党人的坚决反对。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即使在某一届政府任期内控枪政策得以通过,其延续性也很难得到保证。比如特朗普上台之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控枪行政命令就被废止;而且,特朗普多次公开发表演讲支持公民自由持枪的权利。在里滕豪斯案中,当里滕豪斯被宣告持枪正当防卫无罪之后,特朗普还亲自接见和赞扬这位年轻人。据悉,美国时间本周五,特朗普将在全美步枪协会的年度领袖论坛上发表讲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次会议禁止与会者携带枪支。

这里必须提到美国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全美步枪协会。拜登在演讲中提到的枪支游说团体,就是以它为代表。

全美步枪协会每年都会斥巨资游说国会,同时向民众宣传持枪的正义。它原本是一个枪支爱好者俱乐部,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枪支犯罪越来越严重,美国政府开始着手在枪支管制方面进行立法。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全美步枪协会逐渐转变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反枪支管制政治团体。

全美步枪协会有一大批深具影响力的会员,其中包括罗斯福、肯尼迪、尼克松、里根、小布什和特朗普等 9 位美国前总统,影响力可见一斑。

全美步枪协会总是不遗余力地积极游说联邦政府官员来阻止枪支管控法律,他们的策略是:确保全国性法案颁布的流产,同时把拥有严厉枪支管制法律的州的数目降到最小值。2005年,国会在他们的要求下通过了《军火商保护法》,授予了枪支行业全面的民事责任豁免权。

同时,这个协会还拥有自己的宣传媒体,包括电视、网站、自媒体,不断重复着全美步枪协会的经典观点,即枪支代表着美国的基本自由。

另外,该协会也通过诉讼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每当一项枪支管控政策颁布并通过,尤其是在州政府层面通过时,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发起诉讼。比如2010 年 6 月,美国最高法院以 5 比 4 微弱优势通过判决认为,芝加哥禁枪令违宪。

芝加哥曾经堪称美国限枪最严的城市之一,已执行禁购手枪规定 28 年。推翻芝加哥禁枪令的是一位普通市民麦克唐纳,他申请购枪时遭芝加哥市政府拒绝。他说:“我想要的只是防卫机会。”在全美步枪协会的推波助澜之下,最高法院对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政府案作出最终判决,裁定美国公民在全美境内都可以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利拥有枪械;但为公共利益考虑,禁止罪犯及精神病人持有枪支、禁止在学校、政府机构等特殊场所携带武器等多项法令地位依旧有效。

总的来说,最近这些年,美国没有任何像样的枪支管制法律通过,全美步枪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杀人的是人,是枪,还是制度?

前文提到美国最致命的校园枪击案已过去将近十年,那是 2012 年 12 月发生在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的枪击案,造成 26 人死亡,2 人受伤。枪手同样是个少年,在警察赶来之前自杀身亡。

此后十年间,美国的枪支管制并没有多大改变。但是,桑迪胡克案的部分受难者家庭与武器制造商之间的民事赔偿诉讼,却迎来了重大转折。受害人家庭于2014年向枪支制造商提起诉讼,经历了数次波折终于等来判决。根据今年2月披露的和解协议,枪械制造商将向五名遇害儿童及4名遇害成年人的亲属支付7300万美元。

这起案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自2005年国会在枪支游说团体的要求下授予枪支行业全面的民事责任豁免权以来,首次对枪支制造商的诉讼进行判决。而受害者家庭之所以能够起诉成功,是因为该枪支制造商的销售方式违反了康涅狄格州的贸易法,从而无法适用这一赔偿豁免。雷明顿为销售武器制作的广告语是“发你男人卡”并配上AR-15式步枪的图片,这似乎对行为人形成了错误诱导。

风声丨19名儿童被枪击,美国社会在哭泣:为何管不住枪?

| 当地时间2022年2月15日,美国康涅狄格州,2012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遇难者Noah Pozner的母亲VeroniqueDe La Rosa在新闻发布会中抹去脸上的眼泪。

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的受难者家庭坚持了八年,挑战了最难战胜的对手,他们迫使被告公布了数千页的公司内部文件,从而使其他枪支制造商也能接受更严格的审查。和解并不能弥补他们的损失,他们最希望的是让其他家庭不再承受他们不得不承受的悲痛。

然而,他们的希望并没有实现。就在和解协议之后的三个月,2022年的得州失去了他们的19个孩子。为持枪自由付出生命代价,悲剧还在继续。

观察上述案件,可以发现枪手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说,他们几乎都有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独裁者或仇恨意识形态痴迷、还有自杀倾向。但是,拜登总统在演讲中反问,“他们有心理问题,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发生这样频繁的大规模的枪击事件呢?”

问题出在哪里呢?杀人的是人,是枪,还是制度?拜登总统已再次要求国会禁止销售大功率半自动步枪,并且提名了更强有力的美国枪支管理局局长人选,以期为枪支安全问题采取行动提供可能性。

面对愈演愈烈的枪支暴力事件,在不违反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正当权利的前提下,美国面临的问题在于两党应尽快达成共识,将个人拥有枪支对社会其他人可能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穆勒说,自由的边界就是另一个人的自由。那么,持枪自由的边界也应当止于此,止于对他人伤害的最低程度。

作者陈碧,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主编|萧轶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