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 | 为什么是武汉?
资讯
资讯 > 唐驳虎 > 正文

唐驳虎 | 为什么是武汉?

这是关于武汉的浩瀚史诗,也是理解这座大城的思想深度。

所以,本文的使命不是晒晒美图,不是老调重弹“江湖”“过早”“热干面”,而是要解答终极的哲学三命题——它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又将向何处去? 当然,顺便再回答一下百度不到答案的热搜“为什么军运会在武汉举办”。

为什么是武汉?我们就得先搞清楚,武汉如何成为武汉,武汉是怎样的武汉,以及,未来将有怎样的武汉。

【一、天下之中】

1、水何澹澹

悠悠汉水,浩浩长江。

占水道之便,集舟楫之利,凡是两江汇合的地方,多有比较繁华的城市。

行至中游的长江和她的第一支流——汉江在武汉会合。天高地阔,水天一色,大江归流,恢弘的气势自然扑面而来。

汉江,古称汉水,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今天的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汉水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地理学家都把它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但汉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她最终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名字。

汉水在上游由西向东,过丹江口后转向南流,白浪千叠。在古人心中,她就是天上银河在人间的投射,故而把这条大河也称为“汉”。

汉,语源本意“浩瀚”,后被用于命名璀璨广袤的银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灭秦之后,刘邦曾在此被封为汉王,楚汉相争,立国之后,感念立业之艰,把自己的王朝继续称之为“汉”。

“学大汉武立国”,汉朝国力强盛,威名远扬,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奠定了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族群文化。

汉,由此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强大民族名字,一个像银河一样浩瀚博大的伟大文明名字。同时,也是武汉城市两字的来源之一。

除了文化上的重要意义,汉水在古代还是仅次于大运河的南北交通第二要道。

汉江干流水量充足,全流95%均可通航。从汉江口溯源而上,再穿越秦岭古道,是抵达关中乃至当时首都长安的一条天然捷径。

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的粮食特产,关中陕陇的人员物资,就这样沿江交流往来。

便捷的江汉水道,一熟天下足的千里沃野;北依中原,南及湖广,西达巴蜀,东连皖赣,通江达海。地势形胜似乎业已注定,在这里要诞生一座宏大的城市。

2、白云千载

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武汉地区就出现了盘龙城,是迄今发现的同期长江流域最具规模的成熟城市。

但在东汉之前,长江中下游流域尚未真正开发,位于中原文明核心圈边缘的武汉地区,区位优势也就未能发挥。

自东汉以降,汉阳、武昌先后开始建城。从早期的军事堡垒逐步变成府道治所。入唐之后,已形成长达千年的“两城夹江”双城格局。

汉阳位于江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奏琴,钟子期听出他高山流水之志。“知音”由此发祥。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江右地区首置沌阳县。东汉末年,在龟山先后兴建郤月城和鲁山城,为小型的军事城堡。

隋大业二年(606年),历经更名迁址的江右县置改名为汉阳。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龟山南侧筑城,县治移驻于此,并为郡治、州治延续至今。

汉阳早期县建制变迁示意图,制图:汉网社区网友“Vii”

武昌位于江左,蛇山与龟山隔着大江对峙。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此筑夏口城,并将江夏郡治移至此,以卫戍首都鄂城——三国时期,这里正是吴蜀魏争夺对峙的前沿。

武昌的历史由此延续至今近1800年。本来,孙权是以地势较高的鄂城为都八年,并改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

隋开皇九年(589年)在江夏县设鄂州,下辖武昌县(今鄂城)。江夏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为长江中游的地区性州府治所。

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置武昌军节度使,驻江夏,是为“武昌”地名西移之始。

夏口城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黄鹄矶上“高观枕流”的军事瞭望台,后衍建成黄鹤楼,屡毁屡建,历尽沧桑。

当年崔颢跑到黄鹤楼上休闲望景,李白也在此送孟浩然远下扬州,两首唐诗的顶级名篇由此永恒传世,也奠定了武汉最早的文化地位。

黄鹤楼脚下的武昌,龟蛇锁江、凭势据险,为天然的水陆要冲。而随着唐宋之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地位也日渐重要。

南宋时,岳飞把鄂州作为抵抗金兵南侵和恢复中原的军事基地。

岳飞的31岁至38岁在这里度过,这7年正是他创下丰功伟绩的黄金岁月,进行了4次力图克复中原的北伐。

只是因为无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按当时地名记载为鄂州,让人往往无法想起,这就是武汉。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鄂州路(后改名武昌路)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里正式成为一省(湖北道)的行政中心,乃至中南大区(湖广行省辖湖北、湖南、广西、贵州、海南)的首府。

明清时期,武昌府延续了元代湖广省治的行政地位,明代的“三司”、清代的湖广总督湖北巡抚,以及武昌府、江夏县三四级地方行政治所均设立于此。

武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聚,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风范,但则缺了些人间烟火气。

3、万壑归流

明成化初年(1465—1470年),在武昌对面的汉水入江口以北,逐渐有人烟活动,由竹篱茅舍,筑基建屋,堆土造墩、围垸修圩。

汉水新冲刷出的主河道,静水流深,风波不兴;而河口以北,岸阔无际。从港湾和水运条件来说,远远超过了明中期以前的水运商埠。

汉水入江示意图 来源:汉阳区委宣传部

于是,南来北往的大小舟船聚集在汉江口,北岸的港口码头便形成了,并由河岸一点点向腹地摊铺。

地理位置的优势,船运商业的汇聚,让这个被唤为“汉口”的地方,很快负贩络绎、商贸辐辏。于是双城开始演化为三镇。

明嘉靖四年(1525年),设置汉口镇;明代末年,经历修筑袁公堤,汉口已成为著名的码头,跻身“四大名镇”。

可以说,武汉城市地位的形成,取决于汉口内河航运中心的确立。

这里成为长江、汉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流域的商业中心。到清朝初年,汉口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中心城市,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另一个版本是北京、苏州、扬州、汉口)。

这让人很容易对应到现在的北京、上海、广州。换句话说,清初的武汉,已经跻身一线城市行列。

时人记载,“数十里帆樯林立,舟中为市”;“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岸上以正街为中心的集市“人口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昔日荒滩已变为人烟稠密的都会。

晚清,武汉作为长江最大内陆港的码头优势也被西方列强相中。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1861年,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汉口被迫对外开埠。

作为强者强取豪夺的特权,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租界虽是旧中国战败降约的耻辱,但也带来了汉口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发现最早的摄于1866年的汉口全景老照片,距汉口开埠仅5年,距照相机发明也仅27年

4、一线贯通

1889年4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建一条连接北京和汉口乃至广州的干线铁路,以贯通南北。朝廷准奏,甚至直接将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主持京汉南段修建。

张之洞到任后雄心勃勃,筹建汉阳铁厂,以生产工程所需的铁轨。但由于清廷国库空虚,计划延宕近10年,方才与比利时签订了借款与监造合同,于1898年开始全线修筑, 连接北京前门与汉口玉带门,全长1215公里的京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

此路一通,往昔步行一月才能从武汉到达北京,一下为一天一夜仅29小时的火车行程所取代。

京汉铁路的落成,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武汉也由此迈入了铁路时代。

京汉线既成,下一步就是通往南方之南的粤汉线。粤、湘、鄂三省绅商经激烈争辩,最终在1905年争取到各省“各筹各款,各修各路”。

但清廷自身尚难以修建,各省自建就更难上加难了。五年下来,几无进展。

1911年5月,清廷宣布将粤汉、川汉两大铁路干线修筑计划收归国有,但谁想此举激发的保路运动,竟促成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演变为导致清朝提前覆亡的辛亥革命。

民国建立后,继续分段修路。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

从1930年到1936年,利用英国辛丑退款,翻越南岭的株韶段终于打通。1936年9月1日,从武昌开出了直达广州的第一趟列车。

5、十字交汇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张之洞主修的中国第一条长大铁路干线京汉铁路及其后的粤汉铁路,所塑造的历史地理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作为贯穿腹地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顺手就更易了北方两省的省会,扭转了南方两省的格局,而对于控全线之中、咽喉锁钥的武汉来说,京广线更是居功至伟。

随着五口通商、江海直航而更加繁盛的长江航运,与新兴的铁路在武汉交汇,真正创造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这时人们打开地图,才发现,滔滔东流的长江黄金水道就犹如坐标系的X轴,南北纵贯的京广铁路大动脉就如同竖直的Y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而武汉正是这个坐标系的原点,位于交通新“十字架”的中心,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武汉立于天地之中,占尽地理交通优势,这似乎本就是天造地设的结果,但其实历经了如此层层叠叠的曲折历程。

不读经史,我们就难以用更宏大、更全面完整的视角去看待一个城市。宏观如此,微观亦然。

【二、四海荟聚】

天下之中,还只是武汉的外在条件。荟聚四海,兼容并包,才是武汉的内在特质。 武汉,尤其是汉口因水而兴,从500年前的一片荒滩崛起,靠的就是兼收并蓄的力量。

6、千樯万船之所至

汉口,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咽喉,得水运交通之便利,一跃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与商品集散中心。

水运带来财运。帆舻云集于港,商贾群聚于岸。货物在这里转运、集散,人流在这里聚集、交易,手工业、服务业也在这里兴旺。

汉口这个镇子自发成型,因此充满野蛮生长的味道。此时的汉口,正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嘉庆年间,时人点评四大名聚(四大一线城市)的诗句如是写道:“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

虽然只得了一个中评,但能与千年名城、京畿帝都相提并论,已是这个新兴集镇的极大荣耀。

而且明清两代近400年,汉口始终是一个镇的建制,而不是一个城。长期连个城墙都没有。

它与传统的城市全然不同,不是依靠行政权力所建构的官衙府城,而是野生野长的商业都市,充满自由闲散的市井民风。

“五方之人杂居,灶突重杳,嘈杂喧呶之声,夜分未靖。”

但在武昌和汉阳眼里,“汉镇土民,不士田业,惟贸易是视。”汉口就像一个不知诗书礼仪的暴发户。

古代皇权不下县,作为新市镇,除了督盐局、税署,由汉阳县派驻汉口镇的机构,就只有巡检司(派出所)了,开始只设一个,后来实在人多,才变为两个。

与之相比,民间帮派的会馆公所,在汉口星罗棋布,高墙广厦,精美结实,志在彰显本帮实力地位,甚至行使着江湖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

直到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十年以后,终于看不下偌大的汉口是由小小的汉阳县隔江而治,于是才“阳夏分治”,借用武昌故名,汉口地界成立夏口厅(地厅级单位)。

汉口的行政建制方与汉阳府、武昌府平起平坐。江城的三镇鼎立到此时才名正直顺,名副其实。

7、外来移民与工商都会

舟船满江,商贾毕集,来的都是各地的淘金商人,“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像依附官府,世代垄断而暴富的盐商,大多来自徽州、宁波。做药材生意的,来自河南怀庆府。

还有广东商人、江西商人、四川湖南、山西陕西……至于本省之内,黄陂的、周边的、十府八州的能人,更是蜂拥而至。

在这片冒险家的乐园,血管里流淌的是商业血液。

除了批发零售仓储,为商品流转和资本周转服务的牙行、票号、钱庄、银楼很快都开齐了,茶肆、酒楼、剧场等餐饮娱乐业也应运而生。

另外,在这个“九州百货备集之所”,把原材料做简单的加工处理,前店后厂的业态也开始出现。如苏恒泰伞店、谦祥益绸布店、叶开泰药店,都变成了老字号。

商业和水上运输这两个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外来移民,日益发达的服务业也对三教九流等各类人才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商贩、手工艺人纷纷涌入汉口,“百艺俱全”。在精明能干的九佬十八匠里,也诞生了高洪太铜锣、曹正兴菜刀这些手工名品。

汉口的历史是从一片荒地开始的,没有土著,来了就是汉口人;来的时间久了,住下了,就是土著。

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地理大环境,也促成了“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文化汇四方”的人文环境,这是五湖四海的大融合。

水上运输、商贸、手工业、服务业,通过八方资源的集聚,在西方入侵之前,汉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农业社会末期的繁盛商业都市,“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

8、开埠通商与现代化冲击

1861年3月英国与湖广总督划定租界范围。在沿长江边上的汉口地界,开辟了英租界。

而到1896~1898年,列强势力竞争,俄法德日也依次威逼清廷,在汉口设立租界。汉口租界的国别数量仅次于上海,面积仅次于上海和天津。

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沿着长江岸线,向下游一字排开,长约3.6公里,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

深处内陆腹地的武汉,由此被迫逐渐与近代世界融为一体。

由于是新展土地,各国租界在建设中均注重路网规划、市容街景。法国人博朗写到“在见识过上海租界的脏乱后,漫步在汉口街头,可谓是一大乐事”。

租界集中“展示”了宽阔马路、市政自来水、邮政电信、医疗卫生、文娱影艺、治安消防,以及富丽雄伟的各式建筑。

这让长江中游,深居国之中心的武汉人,初次见识了现代社会的模样。租界的精美堂皇,与华界的逼仄、狭窄、混乱,与汉江的吊脚木楼构成了天壤之别。

这种现代化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开埠之后,汉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对外通商口岸,西方的货物、银行、洋行纷纷抢滩。至此,汉口不再只是国内商品集散中心,也成为了内地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而2000多名各国侨民的涌入,从“五方杂处”升级到“华洋杂处”,也让汉口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进程中得风气之先。

9、一个人改变一座城

租界为地处内陆之中的武汉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但一直到1889年,除了汉口英租界,武汉地区依然是三个中古时期的城镇,依然还是设备简陋、规模狭小的手工作坊。

1889年10月,52岁的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晚清的风雨飘摇中,他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是最后一位登场的“中兴名臣”。

在两广总督任上,张之洞已经形成一套兴办实业的规划。只是后来调任湖广,才把这套原本是广州的规划用在了武汉。

张之洞

张之洞首先在汉阳筹建了湖北铁政局,辖枪炮、钢铁两厂,钢铁厂1893年建成,在亚洲也是首创领先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比日本的八幡制铁还早7年。

辛亥革命前,汉阳铁厂达到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的规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到了中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0%(不含东北)。

枪炮厂于1895年底开始生产,著名的“汉阳造”,最初用于装备湖北新军,直到抗战时期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张之洞还办了纺织工业和一些中小型轻工业工厂。布、纱、丝、麻四局构成比较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在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勉力经营,在汉阳龟山一带终于集中建起的近代工业企业,规模宏大、犹如一条延绵10余里的“制造工业长廊”,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早期产业人才。

10、武昌首义与辛亥革命

张之洞对武汉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则是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由此奠定武汉后来的科教重镇地位。

在张本人的亲自督办下,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工艺学堂(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科技大学前身)、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多所师范学堂等等。

而张之洞打造的湖北新军,也成了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主力力量。

武昌首义和历史上揭竿而起、篝火狐鸣的旧式农民起义都不一样,它是以近代军队为力量,以新知识分子为骨干发动的新军起义,是以近代城市为舞台,以近代化的城市文明为支撑的近代革命。

正因如此,与同盟会在南方孤胆暴动、独侠行刺所不同是,武昌起义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民众自发参与。

进攻湖广总署衙门时,不少附近的居民就自愿参加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斗。武昌起义后,参军的青壮年顿时达数万人之多,在不到5天的时间内扩建成约3万人的民军。

在阳夏战争(保卫汉口汉阳)中,汉口市郊农民主动扒掉铁轨,阻止强悍的北洋军进犯,武汉三镇市民向革命军慷慨解囊。

战事期间,冯国璋到汉口督军,为击败民军,不惜下令焚舍烧房,节节纵火,烧一段进一段,汉口繁华市区几乎成为灰烬。

在强蛮残暴的敌手面前,民军仍坚持了40天,虽然汉口汉阳最终失守,但为其他各省的革命党人谋划推动本地革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近50天内,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起义,北方也四处起火,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四省效忠清朝。

革命军与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再加上海军起义倒向革命军,北洋军渡江南下几无可能。双方最终停战,转入南北和谈。

是役,武汉军民捐躯殉难近9000人,汉口被焚,华界三分之二化为焦土,汉口市民为这场全球瞩目的革命付出惨重创痛。

但武汉人的全民奋战、不惧牺牲、顽强坚持,不仅最终保卫了首义之区和第一个革命政权,而且为各省树立一个英勇抗敌的典范。

它吸引了清军绝大部分主力,使清政府无力有效地控制和镇压其他各省起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武昌起义为全国的革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全国的革命又彻底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

武汉人,血性!英雄们,不朽!

11、近代武汉的迅猛崛起

同样,没有张之洞创造的近代化城市背景,也就难有举国震惊的武昌起义。

昔日汉口局限于汉水口的狭长地带,以正街为中轴,城市扩展为1864年所建的城墙所局限,逼仄难耐。

1902年,张之洞动员汉口富商捐银80万两,拆除汉口仅存40年的城墙,到1905年,在广阔的外围修筑成近20公里长的张公堤。

张公堤保护范围之大,汉口的可用区域面积一下扩大几十倍(汉口的发展至今才突破张公堤),形成一个大汉口。

京汉铁路又助推快速形成新的市区中心和近代化市容市貌,扩大了城市规模。

武昌也走出城墙,向外扩展。城内外学堂林立,成为全国兴学育才的近代教育中心。

汉阳则兴起了龟山麓、汉水边的十里钢城工业区。一跃而成为旧中国罕有的重工业基地。

武汉三镇在嘉庆时只有20多万人。在清末时,三镇总人口接近100万,在全国城市中处于前列。

武汉从手工业、小商业时代进入近代工商文明时代。商品流转量也继续迅猛上升。江汉关的业务量也已经超过了广州粤海关,仅次于上海江海关。

有人说,“武汉是中国的第二个大都会,其地位的重要,和美之芝加哥,英之曼却斯特,日本之大阪,不相上下。”

从经济、科教等各方面,这时的武汉城市地位显著提升,已可“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成为当时顶尖的一线城市,形成武汉城市发展的一个高峰。

武汉地区在晚清时的这次崛起,持续近20年,初步实现了从三个古镇到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转型。

张之洞是武汉近代发展的第一功臣,张之洞去任时谦逊留话:“毁誉祝诅,一切听士民所为”。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而今天的这座城,也专门为他建祠立庙,缅怀纪念。

当然,现在是21世纪,盖的是一座工业风、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博物馆,或者“新晋网红拍照圣地”。

【三、大国大城】

12、大桥梦

尽管辛亥之后武汉屡经沧桑,但因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武汉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地区。1927年,国民政府宣布,把武昌、汉口、汉阳三县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镇合一的武汉市建制。但直到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三镇才于24日最终合为武汉市。一个稳定的“大武汉”至此才算诞生。

其实,孙中山早在1912年4月10日在武昌向欢迎群众演说时就指出:“武(武昌)、阳(汉阳)、夏(汉口)三镇宜连成一片,应在江上建筑大桥,或凿隧道,联络三镇为一市。”

之后,又曾在《建国方略》中论述道:“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并提出未来“武汉规模如纽约、伦敦之大”的宏伟构想。

但是,早在张之洞时就开始设想的长江大桥方案,一直无力执行。跨越大江,依然是遥遥无期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9月,借用扼守长江的龟山、蛇山山势,武汉长江大桥动工。

仅仅两年,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就在1957年9月25日建成,10月15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无缝贯通,改称“京广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国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可以说,武汉的正式生日,应该是1957年9月25日,自此三镇才在物理上连为一体。

跨越大江大河的三城合一,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其不同的历史积淀,武汉三镇各具特色,功能分区和格局定位突出。

汉口自然是商业区和城市重心,汉口市政府,也包括今天的武汉市政府设立于汉口江滩。

至于“文昌武不昌”的武昌,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广总督府设立于此,湖北省政府也设立于水果湖畔。同时得益于张之洞,武昌还是中国重要的文教中心。

汉阳有老城区,也有张之洞留下的工业基础;武昌下游方向的青山是重点发展的工业区。

13、大工业

大桥还只是上世纪50年代的156项工程中的一项。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武汉有7个,包括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和长江大桥。武汉被确定为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

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实现了以“钢铁要过江”为标志的全国重工业布局。

武汉重型机床厂是亚洲最大的重型机床厂。

武汉锅炉厂是国内最大的特种锅炉生产厂。

武昌造船厂是内地最大的造船综合企业,常规潜艇的两大生产厂之一。

当然还有食品加工业的武汉肉联厂,为工业区和城市配套的青山热电厂。

钢、重、锅、船四大“武字头”重工业项目的落地,几十万工人和家属的聚集,青山崛起一个庞大的工业新城,奠定了武汉的现代工业基础。

武汉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纺织为支柱,食品、化工、电子、轻工、医药和建材均有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四大重工大型国企,曾让武汉的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

而得益于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中南地区行政中心的地位、较优的文教基础,50年代的院校调整,武汉是受益最大的城市。

除了武汉大学文理主体未动,华中科技、中南财经政法、华中师大、武汉理工、武汉科技等知名院校,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新中国的最初岁月里,武汉迅速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治理了历年战争留下的创伤,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建设新国家、新社会、新生活的历程。

武汉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也位居全国城市前5位,是重要的全国中心城市。

14、大落大起

1979年之后,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汉水直冲,敢为人先,那时的武汉曾是改革的先锋。

1979年9月,武汉市政府决定,恢复汉正街中断了数十年的自由商贸传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

恢复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当时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姿态。

1982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天下第一街”之名逐渐远扬。

1984年11月,武汉市政府又干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聘请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这不仅开创引进国外管理专家先河,更是直接任命为国企负责人,哪怕在今天都还是件需要反复思量的事情。

任职期间,这位德国老人鞠躬尽瘁,狠抓质量,从严治厂。短短两年时间,他让这家建立于1954年的老牌国有工厂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那时的武汉有着勃勃生机,成为改革试点城市。一系列大胆的市场化尝试,让武汉继续走在了经济发展的前列。

1984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利税指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武汉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但随着1988年后国家主推沿海开放战略,以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需要海运的地理优势,全国的经济地理版图开始出现重大变化。

再加上武汉自身的一些原因,如工业结构偏重,国企比例过大,技术设备陈旧老化等因素,武汉的经济动力开始衰减。

就连以武汉柴油机厂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型制造业国企,也在1998年左右陆续破产。众多因素的叠加,形成了武汉在历史上的又一次衰落。

在最差的时候,武汉的GDP排名甚至跌到全国城市第22位、就连工业总产值也只能排到第15位,城市竞争力综合排名仅为24位。

经济疲软,武汉的城建环境也缺乏更新,被讥讽为“全国最大的县城”。

例如,直到1995年,长江上才出现第二座桥。此前由于长江一桥的地理位置局限,汉口与武昌之间直接过江,仍然需要轮渡往来。

15、大复兴

90年代中后期,武汉提出了“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等目标,试图开始发展光谷等高科技产业园区。

但在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阶段的时候,科技工业无疑是一项过于超前的想法,光谷也就由此徘徊多年。

而当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跃升到需要发展真正的高科技产业时候,武汉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发展时机。

2009年,武汉开始进入高铁时代。2013年,武汉高铁架构“十”字成型,成为全国高铁网的中心。

2018年2月1日凌晨,近百组在武汉动车段经过检修、保温作业的动车组蓄势待发,迎接春运。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11年岁末,武汉提炼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

复兴的第一步,就是启动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武汉进入了“满城挖”的时代。

城建曾经停滞不前的武汉,变成了一副热火朝天、永不停歇的样子。这股劲头,是武汉的不甘现状,也是敢想敢做。

地铁蔡甸线顺利贯通

从2011到2016年,武汉充分利用了这五年最佳的建设机遇期,而曾让市民怨言不已的凌乱,终于得到了回报。

近几年,武汉每年开通60公里以上的地铁,加速追赶曾经落后的市政建设。

2017年,地铁开通3条新线,里程突破200公里。2018年,地铁开通4段新线,里程突破300公里,暂列国内第5、全球第9。城市的轨交框架初步成型。

目前在建的线路共10条(段),里程343公里。预计到2024年,武汉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突破600公里,达到世界城市的水准。

预计到2022年,武汉地铁运营里程数将达到全国第三/图:抖音@武汉万花筒

作为桥梁之都,20座长江大桥横跨两岸,把三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长江天堑变为城市主轴。

随着城轨交通、骨干路网和城市微循环的逐次打通,武汉拥堵指数快速下降,变成一座畅通便捷的特大型城市。

天河机场T3航站楼启用,建设沿江高铁通道、“米”字形八向高铁枢纽、长江航运中心,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地产行业的参与下,一座座新地标和漂亮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不断刷新着城市面貌。一个又一个新城区的拓展,不断改变和优化着这座城市的空间格局。

到2016年底获批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后,武汉离“复兴大武汉”的目标又近了一步。20世纪初大武汉的地位,便是它的目标之一。

16、大产业

“武汉,每天不一样”。但城市建设还只是搭建城市框架的基础工作。一个特大城市,必须要有发达的产业集群。

武汉的规划是建立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绿色环保等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2018年6月6日,湖北武汉,武汉港。

从“汉阳造”到“武汉造”再到今天的“武汉智造”,主攻是“芯、端、屏、网”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过去几十年来支撑武汉工业重镇地位的“武”字头企业,风头正逐步让位给高新科技公司。武汉逐步向后工业时代转型。

发展科技产业,除了相对较易聚集的风险投资,最关键的在于人才。而武汉正是全国主要的科教中心。

武汉80多所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95万,规模超过全球绝大多数城市。连同硕士博士在校生,总规模近130万,每年毕业生规模27万。

2017年11月12日,湖北武汉,武汉大学秋季风光。

青年人才是城市的未来,是城市的发展活力。以前武汉高新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薄弱,大学生毕业很难在本地找到对口企业,纷纷转到一线城市寻求发展。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声势浩大,演变为全国性的现象。

武汉提出,力争 5 年内将 100 万大学生留在武汉,重点吸纳和引进优秀人才。

启动第一年,40万人落户;2018年又收获近30万,不仅武汉本地高校毕业生纷纷留下,外地高校毕业生也纷至沓来。

博士、名牌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紧缺高技能毕业生等优秀高端人才纷纷落户武汉。

除了不断涌现的工作机会,武汉留人的另一个“杀手锏”,就是不错的收入,不太贵的房价,较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

现在,朝气蓬勃的青年,正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创客公司,互相成就,相得益彰。

17、大科教

百年传承下来的办学积淀,是武汉被称为“大学之城”的重要历史基因。新一代青年的奋起,则是武汉正在成为“未来之城”的坚实底蕴。

《NATURE》统计全球82种顶级期刊上发布的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数量,定义了一个“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进行各种排名分析。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城市排名,根据论文作者的分布情况,来评价各个城市的科研能力。

2018年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50 强中,中国共有 10 座城市入围。北京排名全球第一,而武汉国内排名第4位,全球排名第19位,并且是过去6年、过去20年增长最快的全球城市。

图片来自Nature

在强大的科研科教能力、正在蓬勃兴起的高新产业的支撑下,武汉创新发展新动能,打造世界级城市的脚印越来越清晰。

这不仅是要改变现在的城市,更是在探索十年后未来科技的下一个爆点。很多支撑未来城市发展的变化,正在科技产业园与实验室里孕育、孵化。

18、大品质

随着大建设、大发展的渐次推进,武汉的硬件面貌焕然一新,而随着服务经济、创新经济成为主导,软件环境也在进入品质提升期。

武汉正在打造更可持续的生态城市、更具魅力的人文城市、更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更加便利的宜居城市。

2014年1月1日,湖北,武汉长江大桥。

重点打造大江大湖的滨水特色、古近辉映的文化特色,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营造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色,塑造大气亮丽的城市天际线。

在城市公共服务环境方面,以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抓手,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便利宜居的市政综合环境,改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市民获得感。

武汉在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城市,随着一代青年新人的持续涌入、落地、生根,城市文化形态也在持续更新,正在成为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

2019年4月5日,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一座“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更是“博大之城”“包容之城”。

面向未来,武汉已经提出了2049愿景——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亮点城市。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指引下,武汉的城市建设正朝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

19、大军运

要想有世界影响力,一项关键指标就在于国际会展活动。

2017年5月8日,湖北,武汉国际博览中心。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开幕,惊艳的开幕式文艺表演,让人刮目相看。

军运会也是武汉至今为止承办过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盛会,堪称“小奥运会”。(仍然不了解军运会的,请戳这里

这座城市迎来了引人瞩目的高光时刻。而很多人都在追问,为什么是由武汉来办军运会?

军运村内一步一景,生态环保,人性化设计,处处彰显匠心和智慧。

前面所说的还只是武汉的城建历史,可知武汉的军事历史同样丰富多彩?

武汉的武,就是“因武而昌”的武,城市地名直译英文应该叫Military-Vast,当然也可以叫Armed-Han、Military-China。

龟蛇对峙,大江锁钥,武昌和汉阳两座城池,都是从戍边驻军的军事城堡发展而来。

武汉三镇,镇者,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之天险也。武汉之所以叫“镇”,就因为它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

武汉大学生走进空降兵某部、海军工程大学、省军区教导大队

武汉是三国吴蜀魏对峙的前沿,孙刘曹打赤壁之战的基地,是岳飞的司令部,是伯颜打过长江的地方,是决定太平天国战争胜负的要害,是辛亥首义的慷慨激昂、全民牺牲,还有抗战时轰轰烈烈的保卫大武汉……

至今武汉作为内陆城市,还拥有着齐全的海陆空三军,部队、院校、科研、后勤保障体系一应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事之城。

本届军运会上空军五项(飞行)冠军

军运会特有的陆军五项、海军五项、空军五项三大军事项目,在武汉都能找到承办的部队单位。武汉军运会是历史上首次在一个城市完整举办所有项目的赛会。

你说,从历史传统,到现实条件,还有办赛热情,承办军运会这个万人规模的“小奥运会”,难道还有比武汉更适合的城市?

沧桑过往,岁月静好。世界级的体育盛会,必推动世界性的城市作为。从早期的策划接办,到2015年的正式交接启动,再到今天春秋四度,精心筹谋。

武汉军运会运动员村

从35座场馆的建设和调试,到市容市貌的进一步整饬,武汉借办会契机,全域改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实实在在的实力,办好这一大型国际运动盛会。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它正以全新整洁的面貌静待八方来客,军运会也让武汉的各项基建推进速度至少加快了一年,让新老市民们都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巨变。

2019年3月16日,湖北武汉,汉江夜色。

20、名副其实大武汉

今天的武汉,已初步成为世界亮点。而它的未来还会更加壮美。

独特的地理位置、出众的文教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坚韧的城市精神、激扬的青春朝气,都是助推它进一步发展的动能。

江山雄伟瑰丽,人民豪情勃发,时代沧桑壮怀。

2015年6月29日,武汉,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思来想去,要想高度凝练地总结武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足以为这段史诗暂时划上句点的,唯有那首脍炙人口的当代诗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武汉历史年表:

223年,武昌在蛇山建城(江夏郡夏口城),至今1796年

621年,汉阳在龟山南麓建城,至今1398年

1281年,鄂州路成为湖广行省省治 1301年,正式改名武昌路

1474年,汉水入江口定型 1525年,汉口镇建制,至今494年

1861年,汉口被迫对外开埠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1898年,汉口成立夏口厅,京汉铁路全线开工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开通,进入铁路时代

1911年,武昌起义,引爆辛亥革命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夏口厅为夏口县。

1918年,武汉-长沙铁路开通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设武昌市、汉口市,三镇短暂合为武汉市2年,曾为“临时首都”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开通

1938年,武汉保卫战

1949年,武汉三镇解放;同年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正式合为武汉市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新建多所大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京广线联通

1958年,武汉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1979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市场

1995年,长江二桥通车;黄陂天河机场通航,替代原武昌南湖机场 东风轿车武汉工厂第一辆富康车下线

2004年,全高架的轻轨1号线开通,成为中西部第一个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

2006年,东风汽车总部正式迁入武汉 2007年,汉口王家墩军用机场停航外迁,原址建设武汉CBD

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武汉率先进入高铁时代 合武快速铁路开通,开始填补与周边省会铁路直连的空白

2011年,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战略

2012年,天兴洲大桥通车,京广高铁全线开通 地铁2号线开通,为全国首条隧道下穿长江的地铁

2013年,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全线打通,武汉高铁构架“十”字成型

2017年,天河机场T3航站楼启用 启动新一轮“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 地铁开通3条新线,里程突破200公里。总运营线路7条,里程237公里。

2018年,地铁开通4段新线,里程突破300公里。为国内第5,全球第9。在建线路10条(段),里程343公里。

2019年,举办世界军运会

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唐驳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