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达人 | 月饼不再是“吃”那么简单

2019-09-30 14:51:35新华社

自动播放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70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自信满怀。

从今天开始,半月谈持续推出30集理论宣讲微视频《理论达人讲解70年》,力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好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月饼不再是“吃”那么简单》

月饼不再是“吃”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1951年生产的月饼模具,经手工雕刻制作而成,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不过模具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正中的“抗美援朝”字样和一颗大大的红星,可谓颇具革命年代的气息。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特殊年代生产的月饼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中秋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月饼则是每一代人中秋独特的记忆和富有时代印象的符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不管处于什么年代,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永远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

月饼,对于孩子们,是一年一度的美食和难得的口福。对于年长的人们,是家庭团聚和亲切和睦。而对于这个走过七十年历程的国家来说,是生活方式沧海桑田般巨变的一个真实写照。

20世纪50年代,物质匮乏,那个时候月饼的供应状态可以说是一饼难求。在市面上买月饼非常非常难,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糕点票一起买,所以很多单位和家庭选择自己做。制作工艺其实也非常简单:蒸绿豆熟了碾成粉,搁点糖一拌,裹上面粉放木头模子里一压,一只月饼就出来了。面粉、油都是紧俏货,做月饼舍不得放多,所以饼皮很薄,吃口较干,有点硬邦邦。在中秋当日,饼少人多,一只月饼要切很多块,家里面每人一块分着吃且舍不得吃完。

70年代更容易从商店买到月饼,但也仅限于在中秋节才能到供销社买到,供应量也不多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当时的月饼以五仁居多,里面包着瓜子仁、青红丝、芝麻等,偶尔还能吃到大块的冰糖。酥皮层层叠叠,轻薄松脆,一碰即落,入口即化。馅料也更加多变,豆沙、枣泥、冰糖玫瑰,品种多样。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发展是不断的提速,所以不同人群对月饼的需求开始各不相同。比如说,从年龄上来看,老年人他就喜欢回归传统,在他们的眼里头,伍仁、芝麻馅的月饼最实在。但年轻人则不受老黄历的束缚,他们追求时尚,追捧更多的新口味。同时,团聚已不限于在家中,为了欢聚中秋,出外旅游、聚餐者甚多,一路观赏一路品尝,中秋节变得不止于吃月饼那么简单,有着更深的内涵,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月饼变得种类更多多、质量更好,而且月饼不单单只是个节日食品,他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中秋节月饼的变化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蕴含了团圆和幸福,见证了我们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预示着我们越来越好的明天。

总策划:严文斌

总监制:叶俊东

副总监制:王运才 丁玫 王永前

执行策划:孙爱东

监制:孙爱东 王新亚 许小丹

总导演:史劲松

主讲人:杰文津

统筹:侯岩同

导演:韦含笑

文案:卜寄傲

摄影指导:王泽镇

摄像:陈欢 熊庆华 袁帅

灯光:孙耀兵

剪辑制作:韦含笑 马康宁 王福丽 张初

栏目包装:王德鹿 毛杰 陈宏 陈闻驷

新媒体推广:盖艺腾 马小茏

项目运营:王小丹 张初

美术设计:朱珊珊 康迪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制作

半月谈杂志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