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探访西藏僧人:做到和十四世达赖集团划清界限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媒体探访西藏僧人:做到和十四世达赖集团划清界限

【环球时报记者郭媛丹】拉萨的晨间依旧有些冷,一大早街上便有朝圣者磕着长头,上班族疾行而过,日子跟平时没有什么不同。但从3月初开始,十四世达赖喇嘛频频在国际媒体露面,炒作所谓“西藏问题”,妄言“只有达赖喇嘛能代表六百万藏人”。与此同时,《西藏日报》连续多日在头版刊发“十四世达赖反动本质系列评论”。前不久,《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包括大昭寺、哲蚌寺在内的西藏五大寺庙和僧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修行、生活和思想。

“爱教必须守戒,守戒的前提是爱国,关键是守法”

去年8月27日,河南少林寺历史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与内地不同,在西藏,国旗进寺庙早在2011年就已实现全面覆盖。

上午8时15分,大昭寺开门迎接朝佛群众和游客。大昭寺有百余名僧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朝佛群众300多万人次,其中朝佛群众达180多万人次。为满足信教群众的需求,寺庙的闭门时间有季节性变化:朝佛群众和游客较多时,比如一天达两万人次,下午五六点才闭门;若是七八千人次,中午一两点闭门。闭门之后,僧人打扫卫生、清点文物,然后学习佛学经典。

布达拉宫上的五星红旗

41岁的尼玛次仁身穿裸着右肩的紫红色僧衣,他带着记者参观寺庙。对每尊佛像的历史,他都能娓娓道来。尼玛次仁说,寺庙就像一所学校,每天分不同班级,由不同的老师上课,讲授内容也不同。到了晚上,会有例行法会。

“辩经”是藏传佛教学习经典最重要、最古老的一种方式。最精彩的辩经发生在格西拉让巴学位的考核期间,“格西拉让巴”是每一个藏传佛教学经僧人的最高目标。尼玛次仁说,这是一场从西藏各个寺庙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僧人之间的较量。记者问他是否也会参加,他腼腆地摆摆手说,虽然已经入寺20多年,自觉还是个“初中生”。

无论最终能否获得格西拉让巴学位,新时代每个僧人都要将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四条标准作为自我要求。“每月我们会邀请专家等相关社会人士走进寺庙进行法律、法规普及教育。”大昭寺管委会副主任吴坚次仁说。僧人们还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周组织学习法律常识,包括宪法和国旗法等。

拉萨甘丹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僧人索朗平措告诉记者,僧人们以前不清楚哪些行为不合法,现在通过学习,认识大有提高。“我自己经历过不稳定时期,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他说,“国家稳定、西藏稳定是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对于戒规戒律和法制之间的关系,甘丹寺的阿旺丹琼认为,戒律是弘扬藏传佛教发展的基本保障,爱教必须守戒,守戒的前提是爱国,关键是守法,“做到和十四世达赖集团划清界限,深入揭批影响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各种非法行为”。

新的僧才培养模式

当尼玛次仁按照传统模式在寺庙里跟随师父修行时,一种新的僧才培养模式正在发展当中。进入新时代,藏传佛教开始建立“三级学衔”制度。根据2015年国家宗教事务局通过并施行的《藏传佛教学衔授予办法(试行)》,藏传佛教学衔分初、中、高三级。

以红色墙壁为主风格的西藏佛学院,背靠大山、面向拉萨河。与地方院校不同,这里的教室内没有课桌和椅子。在印有藏式传统图案的地毯上,坐垫和矮几排列有序。教室内的另一个特色是,前后各有一块黑板,一块黑板前是经师的坐榻,一块黑板前摆放着桌子,是给文化课老师用的。

佛学院有宗教课、文化课和法律政策课,课时比例是6:2:2。记者在张贴的一张课程表上看到,学员早上7时10分起床,除了早操、背诵以及晚间观看央视新闻或西藏卫视新闻,一天上六节课。各种宗教课外,还有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学习、汉语文、法律等必修课。

西藏佛学院党委书记张良田介绍学院建设情况

西藏佛学院党委书记张良田介绍说,学院于2011年开办,到目前为止毕业学员521名,培养各教派活佛54名,培训各教派僧尼2640名。佛学院有两个少年活佛班,一共有12名学员,最小的6岁,最大的16岁。一个班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学习,另一个是初中阶段的学业学习。经过9年义务教育,成绩合格者可以颁发初中毕业证书、授予佛学初级学衔。

“藏传佛教以前的传承一是各教派、各寺庙各自为政,各成体系,大多数采取师徒口口相传的模式,传授的内容有限;二是脱离国民义务教育,学生知识面狭窄,不易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公民观。”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主任朱维群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少年活佛班把佛学教育和义务教育结合起来,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学院课程设置多元化、体系化,让僧尼具备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素质,从而推动藏传佛教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相适应。

张良田说,佛学院聘请了36名优秀经师、24位专家,将过去僧尼只修佛学转变为主修佛学兼修文化,同时学院提倡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互学互鉴。“我们对第一届150名毕业学员做了调查,其中有81名学员在各级人大、政协、佛协、寺庙管委会任职或做经师。” 

“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这是西藏佛学院所提倡的。张良田告诉记者,无论是国际藏学研究会议还是国内的佛教论坛,学院都会派员参加。孟加拉国、蒙古国等一些国家也派团来考察,他们看了之后都很赞叹,觉得只有中国才能办成这样的佛学院。

朱维群表示,中国藏传佛教这套教育模式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有利于发挥藏传佛教的积极面,避免其成为达赖集团搞分裂主义的工具。

僧人们的心声:珍惜当下,严于律己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把西藏的宗教状况描述得一团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采访期间,记者几乎对每名僧人问了这个问题,而他们通过描述当下的生活来回应。

现年76岁的萨龙·平拉,8岁入扎什伦布寺为僧。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前的僧舍面积小,光线不足,还不安全,经过改造后一切都改善了。“以前僧舍里的厕所是干厕,现在改为水厕,生活质量提升很多。”

西藏自治区宗教事务局一名负责人说,从2011年开始,西藏自治区着力改善僧尼居住条件,将全区寺庙僧舍维修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自治区、地(市)、县(区)三级提供配套资金加上寺庙自筹资金,维修改造僧舍。

据萨龙·平拉介绍,扎什伦布寺现有60岁以上僧人65名,80岁以上僧人23名。以前年老僧人都是靠徒弟赡养,生活普遍凄凉,现在扎什伦布寺等寺庙建有养老院,僧人可以在那里度过晚年。而在“十三五”期间,全区百人以上的寺庙要修建45座养老院。

扎什伦布寺的老年僧人的晚年生活

除此之外,所有寺庙僧尼全部纳入社保体系,自治区每年补贴2600多万元,实现在编僧尼医保、养老保险、低保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全覆盖,每年为这些僧尼进行免费体检。种种举措使得远离社会的僧尼“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难有所解”。

由于西藏中小寺庙僧尼文化基础差,为满足他们的学经需求,西藏佛学院设立“预备班”,制定专项招生培养规划。佛学院还单独设立“尼众部”,首次将尼姑群体纳入院校教育,同时依托哲蚌寺等10座具备条件的寺庙开办分院。

哲蚌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阿旺群增是采访中少数几个会讲普通话的僧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对比几十年间寺庙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当我第一次来拉萨时,没有车子坐,用了很长时间才来到拉萨,现在,吃、住都很好,还有各种保险来保障未来的生活。”

阿旺群增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8年之间,寺庙内部不是很稳定。那个时候,美国媒体比如“美国之音”通过歪曲事实的报道,蛊惑人心。阿旺群增表示,“如果再有不稳定的情况,我们应该站出来表态:是谁给了我们现在这样美好的生活,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当下拥有的东西?”

哲蚌寺的一名僧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08年3月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他没有参加,但也没有去积极制止。现在他觉得,自己要在关键时候起作用,再有类似事件发生,会敢于批驳非法言论,制止违法行为。 

近些年来,西藏僧尼感受到生活稳定带来的好处,也更珍惜当下。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僧人们都表示会严格要求自己,为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做出贡献。事实上,2008年至今,西藏全区宗教领域的确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