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古发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图)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古发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图)

山西吉县人祖山考古发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

会议现场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赵水林通讯员李思义王彦章)6月3日至5日,来自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国家省市的23位著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学家,就人祖庙发现的6200年前“皇帝遗骨”和文化遗存,在山西吉县举行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鉴评听证会。

与会专家通过现场考察、会议论证等形式形成共识:吉县人祖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清理娲皇宫在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成人头骨),根据北京大学C14测年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和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皇帝遗骨”及其他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了上古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说明山西吉县人祖山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为吉县人祖山区域是中华婚育文明、农耕文明、八卦和古代历法起源地之说提供了实物佐证。该发现也为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重光中华人祖文化第一山、构建全球华人祭祖朝圣地”奠定了可靠的历史文化依据。

人祖山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山脉西南部。其主峰位于吉县城东北30公里处,海拔1742.4米。主峰顶端的人祖庙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GPS坐标为北纬36°15′47.9″,东经110°37′51.5″。自古这里人文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四季风景宜人。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人破坏时,原任该县副县长原发宪与考古工作者阎金铸等人上山考察,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深入研究,仅记下木函上的文字,将遗骨放还原处。后来,娲皇宫被几经盗掘,遗骨失散。

2009年以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实行“转型跨越”发展方针,兴办文化旅游,支持“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人祖山。他们在山西考古研究所田建文教授指导下,由临汾市文物局、吉县文管所和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考古部,从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对人祖庙遗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遗物291件(套),其中有战国时期陶豆柄1件、绳纹残筒瓦3件;汉唐时期残筒瓦和瓦当各1件;宋元时期“景德元宝”(1004~1007年)、“崇宁通宝”(1102~1106年)、“宣和通宝”(1119~1125年)铜钱、条砖和瓦当5件;明清,大多琉璃残构件、陶制残构件、瓦当、戥子、瓷碗和“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咸丰通宝”铜钱及“光绪元宝”、“大清铜币”铜圆等。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许多动物骨头。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C14同位素测年,人头骨距今6200年;动物骨头距今2100——900年。这是吉县柿子滩2001年获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与会专家们考察人祖庙遗迹现场,并对上述遗物进行了鉴评论证。专家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所以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娲皇”遗骨。

经专家鉴定,人祖庙中发现遗物分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并有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说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还有专家认为,该娲皇宫位于人祖山主峰顶端,最早可能是女娲氏族祭天或祭祖的祭坛,女娲死后,葬身于此,成为陵墓,尔后经历代修建,建过享堂,最后演变成为人祖庙。现存遗迹,是几经复修的明清混合建筑。娲皇宫前古称卧云台的巨石上,有方、圆两个石窝、棋盘、小柱洞,可能是女娲、伏羲先民观天测斗,创造八卦、制定历法,开启农耕文明的遗迹。专家认为,人祖山依托丰富的中华人祖文化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建设祭祖广场、史前人类博物馆、修复人祖庙、修复千年羲庙、建造朝圣天阶等文化工程,可以更好的传承中华人祖文化,支撑晋陕峡谷大壶口旅游区发展、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