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手拉手:中赞友谊农场使赞比亚粮食供应更加充足
资讯
资讯 > 正文

中非手拉手:中赞友谊农场使赞比亚粮食供应更加充足

中非手拉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夏文娴):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非洲国家人民的一个问题,时而发生的饥荒严重影响着非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在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粮食供应充足,人们安心从事经济发展。这一切,除了赞比亚人民自己的辛勤耕耘,也与中国农业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下面,请听录音报道:中赞友谊农场使赞比亚粮食供应更加充足。

赞比亚是个农业国家,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很适合发展大面积种植多种农作物的大型农场。因此,农业是赞比亚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为了鼓励外资进入农业生产,赞比亚政府还制定了优惠的农业投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在农业方面经验丰富的一些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农垦总公司和江苏农垦有限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赞比亚投资从事农牧业生产,建立了多个农场,包括规模比较大的中垦农场、中赞友谊农场、中华农场、喜洋洋农场,并招收了大量赞比亚员工。

在谈到对中国同事的印象时,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市郊的中赞友谊农场工作的赞比亚员工怀特·朱玛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不断点头表示满意。

朱玛说:“我们互相指教,我们很友好,所以我们成了朋友。工作之外,我们仍然是朋友,因为我们住在农场,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助。”

朱玛是中赞友谊农场的司机兼仓库管理员。他是一位有着22年工龄的老员工,和中赞友谊农场创办的时间一样长,见证了农场和赞比亚员工们的成长经历。中赞友谊农场创建于1990年,是中国农业走进赞比亚的“先锋队”。在到这个农场工作之前,朱玛已在其它两个农场工作过,是一个司机。而在新农场,他又学到了不少新技术。

朱玛:“我们有两个机械师。当他们修理东西的时候,我们协助他们,并向他们学习技术。现在,我学会了很多技术,我会种小麦、大豆,还会修理拖拉机。“

 

中非手拉手

而如今,朱玛也成了一个能够指教新人的资深师傅了,已经有六七个同事从他那里学到了技术以后,并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现在还有很多同事在向他学习。所以,他认为,赞比亚员工到中国农场来,对他们自身发展也有帮助。

彼得·姆汤加是中赞友谊农场的一位技师,在农场工作五年了。他之前曾是宝马公司的技术员,在修理机械方面已经有不少的功底。来到农场后,彼得又学会了一些新的工作,比如驾驶联合收割机。他认为,相比赞比亚人的农场,中国农场的技术更先进,赞比亚人可以通过来这边工作,向中国人学习,并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当地人。他一边用他的工具比划,一边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可以学习驾驶、工艺、操作联合收割机。他们可以交朋友,过来帮忙做这些工作,然后教别的人,像这样,操作、然后开动发动机。”

在问起中国企业来到赞比亚投资的利弊时,朱玛说,作为一个普通赞比亚人,在他眼里,中国企业对赞比亚有益无害,他说:“中国人有很多经验,所以他们到来对赞比亚是好事,赞比亚人应该向中国人学习。他们技术好,他们生产的产品比别的产品都要好。”

正如朱玛朴实的语言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为维护非洲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拿赞比亚来说,正是由于中赞友谊农场等农场的努力,赞比亚的粮食供应更加充足,粮食品种更加丰富。

然而,中非农业合作的成果却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非议。中赞友谊农场场长宋国强认为,某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到非洲“圈地占田”,生产农产品后再运回中国,是毫无根据和可笑的恶意揣测。中国在非洲开办农场,完全是取之于非洲、利之于非洲的一种正当企业行为,他说:“赞比亚是个内陆国家,光运输成本这儿就了不得。我们要把粮食以现在的市场价格再运回国内去,恐怕得赔一倍都不止。我们这个企业就算一个100%的本土企业,从管理讲,我们有4个中国人算是管理方面的,剩下的100多个雇员都是当地人。我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物资几乎100%的当地采购,我们的农产品几乎100%在当地市场销售。”

在谈到农场未来的发展时,宋国强认为,包括农场在内的中国在赞比亚投资的企业,现在已越来越重视社会效益,更加热心参与到当地的公益事业中去,以实现企业与当地群众的互利共赢。正如中赞友谊农场名称所表达的:以农场耕耘友谊,耕耘中赞两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