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中山”“逸仙”命名的街道与建筑
资讯
资讯 > 正文

那些以“中山”“逸仙”命名的街道与建筑

本报驻台记者 林娟 文/图

台北中山公园里的孙中山铜像。

台北中山公园里的孙中山铜像。

“他是时代的先行者,开启了一个民族的新篇章。他的崇高和伟大,在世人的缅怀中获得永恒的新生。”正在台北举办的“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序言中这样评价孙中山先生。展览通过70多件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其他史料,生动体现了孙中山和宋庆龄携手相伴、甘苦共尝、追求理想的真挚情感。因为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个展览二三月间在台北举办过一次,七至十月又再度展出,每天都吸引大批台北市民和外地游客前去参观。

一百周年,这是特别的数字,是值得纪念的数字。在一百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中,尚处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台湾人民也投入了浩浩革命洪流。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认为,由孙中山倡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是救国救民的运动,在辛亥革命前后二三十年中,台湾人民积极出钱出力,孙中山也曾先后三次到台湾,深远影响着台湾人民。这样的影响在今天的台湾仍处处可觅踪迹,让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中山路”。全台湾大部分县市乡镇都找得到这条路,总数不下百余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台北市的南北主干道中山南路与中山北路。

中山南路两旁聚集着台湾的行政、监察、立法、教育等机构,还有台大附属医院、中华工艺馆、台北东城门(景福门)等历史建筑,虽短小精悍,但分量价值不容小觑。南起忠孝路口的天桥、北接中山桥、全长8530米的中山北路是台北市最美的林荫大道之一,“中山北路走七遍”,很多台北人这样说,也这样做。其原因不仅在于它是出行者每天必经的交通要道,更在于那些让人百看不厌的行道树。最常见的是路两侧树形优雅的枫香、须髯飘飘的古榕和隔离岛上翠绿的樟树、英挺的大王椰子树……它们以四季常青的树冠为道路搭起绿色的大棚,春天若有若无的植物清芬令人心驰神荡,夏日的艳阳被浓密的树叶滤得清凉,冬天的寒风只能在树篱外呼啸,而眼下正值初秋,翩翩落叶在风中飘舞,浪漫的气息无所不在。

中山北路以“段”为单位,从南向北,共分七段。中山北路一段46号即是展示孙中山史迹的“逸仙公园”。1912年,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继任,次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偕胡汉民等离开上海赴广州,谋划再举讨袁之事,获知广州局势有变后转而赴台,下榻于当时由日本人大和宗吉所经营的旅馆“梅屋敷”,“逸仙公园”即建在“梅屋敷”旧址。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公园,除日式建筑样式的正馆外,还建有大门牌楼、回廊及碑亭等,假山、流水、曲桥、水池、凉亭搭配黑松、梅树、龙柏、葫芦柏等常青树木,充满了江南庭园的优雅情调。史迹馆里陈列着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的珍贵手迹和黑白照片,悬挂着1913年孙中山在“梅屋敷”为旅馆主人亲书的“博爱”二字墨宝,木质方桌和坐垫均是他当年用过的物品。逸仙公园与繁忙喧嚣的台北车站仅有500米之距,却是迥然相异的一个宁静世界。

除了“逸仙公园”,台北还有一条以孙中山的雅号“逸仙”命名的道路。逸仙路的一侧便是面积11公顷的中山公园,丛林花草繁茂的公园里矗立着著名的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高30.4米,每边长100米,以灰色大柱顶起的黄色大屋顶有着如大鹏展翼般的翘角,这使富有中国特色的庞大建筑于巍峨庄严中别具灵动与趣致。如今这里除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史迹外,还兼具文化艺术教育、生活休闲及学术研究的功能,拥有中山讲堂、逸仙图书馆、大演艺厅、画廊等,几乎每一位初踏台北的游客都要来此瞻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和革命行谊,并与中山公园内的数尊孙中山铜像合影留念。

台北延平南路的中山堂也是一座与孙中山有关的声名赫赫的建筑,系日本知名建筑家井手薰的作品。它落成于台湾日治时期,旧称为台北公会堂,光复后正式更名为“中山堂”,现在是台北市表演艺术的重要舞台以及市民文化艺术与休闲的好去处。台北中山堂建筑式样简单明朗,采取上世纪30年代流行的现代折中主义理念,使用钢骨水泥结构,外表贴着浅绿色面砖,中东阿拉伯风格的拱窗别具特色。来到中山堂,你不能不注意到广场上那座连基座高达五米的孙中山立式铜像,它由著名雕塑家蒲添生以孙中山1924年在日本长崎演说的照片为蓝本精心雕塑而成,铜像表情生动,肌肉衣褶表现自然,乃台湾户外雕像中的佳作。

台北市除了孙中山纪念馆、逸仙公园、中山堂等地标性建筑外,名字中可见“中山”和“逸仙”的还有中山医院、中山楼、中山地下街、逸仙小学,逸仙邮局等等,频频以孙中山的名字为重要建筑物和公共活动场所命名,寄寓着台湾民众对先贤的无限崇敬和深切缅怀。辛亥革命虽已过去百年,但徜徉台北城,睹物忆旧,闻名思人,你会觉得一百年前的一切似乎并不遥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