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两新”组织助力脱贫
资讯
资讯 > 正文

龙陵:“两新”组织助力脱贫

原标题:龙陵:“两新”组织助力脱贫

    话题

    近年来,龙陵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在贫困地区普遍建立、引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为贫困地区发展致富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以合作社或产业园区、企业为基础,龙陵县成功把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聚到产业链上,激发了区域发展的活力动力,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创业脱贫。

    汇聚要素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我们只管种植,不愁销路,有‘范大叔’农场负责对外销售。”日前,记者来到勐糯镇海头社区,傈僳族群众余建祖说。“今年我家向农场返租了2.5亩地种番茄,一年两季番茄算下来,挣7万块钱还是有把握的。”

    “范大叔”私人定制蔬菜家庭农场由勐糯镇农民范耀德投资兴建,并依托农场成立了龙陵县华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农场已吸纳了61户土地流转户进入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户6户。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农场采取无偿提供种子、生态肥、技术、按保护价收购产品等方式,让在农场打工的贫困户每户返租2~3亩土地自己耕种。去年以来,这6户贫困户每户收入4-6万元不等,全部摘去了贫困帽。

    今年,这6户人家在返租的土地继续种上了番茄。范耀德说,对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能一摘帽就不管了,而是要帮扶力度不减,让他们有一个干得了、长技能、得实惠、能长富的产业,确保实现稳定脱贫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龙陵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在贫困地区普遍建立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133个综合服务平台,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贫困地区发展致富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以合作社或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为基础,龙陵县成功把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聚到产业链上,激活了区域发展的活力动力,带动了贫困户创业脱贫。

    “我们公司在全县建起了100多个加工石斛枫斗的‘大嫂车间’,车间就建在农户家里,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平台。”龙陵县益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段兴恩说。农民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反哺农民,贫困户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脱贫,通过这种方式,龙陵县走出了一条“企业+贫困户”的脱贫路子。

    当前,龙陵县石斛种植面积已达660万平方米,实现农业产值3.5亿元。全县30多户种植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起了700多个石斛枫斗加工“大嫂车间”,带动县域3.5万余名妇女从事石斛枫斗加工,年创产值达2亿余元,让广大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增加了收入。

    盘活资源 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龙山镇核桃坪村贫困户王顺凡有丰富的蜜蜂养殖的经验,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多年来无法扩大养殖规模,每年收入仅够全家的生活费。去年,王顺凡被村里聘为职业养蜂人,管理着100巢中华蜜蜂。按分配协议他每年有2万余元收入,成为村里首批“年薪制农民”。

    在核桃坪村,王顺凡不是唯一的“年薪制农民”。核桃坪村以“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电商+职业养蜂人+贫困户”的模式,在全村界定了13个养蜂点,聘雇了12名养蜂能手,养殖中华蜜蜂1100巢,每年总收益的10%留给村集体经济,20%给养蜂能手,70%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举措让全村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去年产蜂蜜1050市斤,全部由村里的电商平台收购,实现产值6.8万元,今年还要增值呢。”王顺凡说。去年,核桃坪村每户贫困户有4300余元的分红,村集体分红收入11万元,随着蜜蜂的分巢、蜂群的扩大,收入还会增加。

    截至去年,通过盘活资源,全县累计有121个村、社区全部“脱壳”;整合项目资金945万元,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个,解决了活动无场所等问题。同时,全县200多个村还按照“一户农户一群畜(蜂)、一座林果山、一个经济园、一个劳动力在外务工”的产业精准扶贫路子,帮扶7600余户贫困户发展石斛、核桃、中华蜜蜂等产业增加了收入。

    象达镇象达社区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产业扶贫模式,成立了龙陵县达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户135户,肉牛出栏10%归社区集体、10%归合作社、80%归社员户,构建起“党支部控股,贫困户配股,群众参股,电商渠道销售”的发展格局。当前,合作社已建成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标准化牛圈及附属设施,带动群众养殖肉牛300多头,形成了党支部提能力、合作社添活力、贫困户有动力的良好局面。

    张云周是村里的贫困户,原来一家4口人的生活就靠几亩薄田瘦地,日子过得紧巴巴。前年,老张筹资4000元入股合作社,又获得1.5万元贴息贷款,购买了2头黄牛短期育肥。今年7月初,出栏了1头,又购买2头牛。张云周说,“合作社好啊,自己养牛挣上一笔钱,年底还能分红,这日子有奔头。”

    扶志扶智 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实现稳定、长远脱贫的根本在于贫困户本身。要有效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单靠输血式扶贫远远不够,还需要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产业上扶实,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造血”功能。

    龙陵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一些贫困党员群众缺乏脱贫志向等问题,以基层“两新”组织为纽带,组织县、乡、村三级党组书记深入田边地头、农家小院讲党课,解答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各级党组书记开展培训320余场,培训干部、群众3万余人次,为全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龙陵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上要扶实,发展资金从哪里来?龙陵抓住机遇与省农发行保山分行签订了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向贫困地区集聚;同时,结合农村产业合作社的发展,深入推进“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工程,提升党员“双带”能力。截至目前,全县2500余名产业链上的党员,已累计带动、帮扶贫困群众2万余人。

    平达乡平安社区致富能人杨德昌牵头成立了龙陵县德昌姬松茸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户18户;合作社以提供建棚款、产品包收购、所垫资金在交售产品中扣除的方式,发展了15户联营户,其中8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种植大棚27个,走出了一条“致富能手+合作社+联营户+贫困户”的路子,让合作社里的贫困户每年都有较好的收入。

    在实施“五个一批”工作中,龙陵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及“两新”组织的扶持帮助下,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王春贵是象达乡大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在6岁的失聪儿子身上。大场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王春贵家的情况后,多方筹资3.7万元,送王家再到医院治疗并配了助听器,为他联系了到聋哑学校上学;还为王春贵家协调了1万元贴息贷款、无偿提供两头能繁母猪,鼓励他搞生猪养殖,加入产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切实拥有一项能增收致富的产业。

    通讯员 雷华 本报记者 余国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