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一所农村寄宿小学里的感人故事(图)
资讯
资讯 > 正文

记者走基层:一所农村寄宿小学里的感人故事(图)

倾注了政府关爱及老师情感的静宁县细巷乡中心小学被喻为“棉花糖”备受村民呵护

老师和学生同吃一锅饭。

老师和学生同吃一锅饭。

穿过一个占地近5亩的操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白色三层教学楼和三排学生宿舍以及食堂,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回响在学校的每个角落。8月29日,记者来到静宁县细巷乡一所漂亮的小学,在这所倾注了政府关爱及老师情感的学校,听到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农村小学寄宿制初试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这所被当地人交口称赞的小学——细巷乡中心小学。谈起这所学校,细巷乡教育办主任张新胜感触颇深。据他所讲,为了建起这所学校,乡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村民们也是积极支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当地适龄儿童减少,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为此,静宁县在整合全县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撤除了两所小学,师生均并入其他学校。但是,此举也造成许多山区学生上学路途较远的现状,为此,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而细巷乡中心小学则充当了全县的排头兵,成为静宁县寄宿制小学的试点。截至目前,该校的100余名学生已经全部开始了在学校吃、住、学的新生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需要该校的教师去应对。由于缺少经验,小学生在住校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问题:挑食、夜晚打闹、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偶发性病症等。

一名生活老师的“泪水”

为了有效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该校专门安排了4名生活老师,负责学生的吃、住,而去年大学毕业的王宏就是其中一名。

据王宏讲,她在大学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能够成为一名体育老师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来到学校后,却干上这个和体育根本不挨边的工作,让她顿时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对他们你只能耐心、耐心、再耐心!”对于自己这大半年以来的工作,王宏感触颇深。据她回忆,刚刚接手这份工作时,有一次一个女孩凌晨1时许突然出现头疼、发烧症状。在得知情况后,王宏立即背起女孩往附近的卫生所跑,可是此时卫生所早已关门,而孩子家长的电话也打不通。找医生、通知家长,照顾孩子,但孩子家长来到后,却责怪王宏没有照顾好孩子,无奈之下,王宏只得一遍一遍地向家长解释,道歉。等这一切忙完的时候,天已经发亮了。再过1个多小时,其他孩子又到了起床时间,王宏还要去为孩子们准备早餐事宜。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漆黑的夜里王宏走到学校门口,害怕、委屈的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嚎啕大哭。“我当时真想就这样走了算了,不要这份工作,不再受这份委屈!”王宏喃喃地说。但是,王宏最后还是走进了校门,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半年以后,王宏渐渐适应了现在的工作,并从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趣。“现在叫我走我也不走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适应集体生活,学会洗衣服,学会照顾自己,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现在,在王宏心中,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彷徨,有的只是对孩子们的爱。“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会选择来到这里,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我找到了自己!”王宏坚定地说。

村民手心中的“棉花糖”

除了像王宏一样辛勤工作的老师外,这里的村民们对于这所学校也给予了许多帮助。为了让孩子们吃好,附近的村民主动联系学校,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学校提供蔬菜、面粉,并和学校签订了承诺书,保证所提供的食品绝对安全。“以前,我们供孩子读书是为了让他们走出农村,现在条件好了,农村的生活相比城里倒多了份自在,孩子们读书长了知识,长大了才能为家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他们是家乡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而学校就是我们手中的‘棉花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全力守护和支持。”当地村民老张说道。

同时,为了确保学生们的饮食、住宿安全,该校所有老师和学生们同吃一锅饭,而像王宏一样的生活老师更是在孩子们睡觉的时候主动到学生宿舍彻夜值班,以防意外发生,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好评。文\图本报特派记者薛长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