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凤凰琴》是我对生活的感动 《天行者》是我对历史的沉思
资讯
资讯 > 正文

刘醒龙:《凤凰琴》是我对生活的感动 《天行者》是我对历史的沉思

从20日上午10点,到22日下午5点,刘醒龙总共接听了163个电话,收到短信750条。他笑称:“额头都快变成脚后跟了。”记者致电刘醒龙三次才接通,接通后约了他一个小时后采访,抓住了他登上火车后的休息时间。

“1992年,我写完中篇小说《凤凰琴》,只是因为心存感动。”当大量读者提出要求刘醒龙写续集时,他没有赶那个热潮,时隔11年,他完成了《天行者》,“中篇小说只需一时情感,长篇小说却是对命运洞察。”回想起11年来的变化,刘醒龙不无感慨地谈到:“11年前,我还年轻,很自然地选择了表现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如何与天荒地老的乡村发生契合。11年后,我的心苍老许多,命运也开始展现其无可抗拒的力度。”

“《凤凰琴》表现的是我对生活的感动,《天行者》表现的是我对历史的沉思。”上个世纪后半叶,在急需人文教育的中国乡村中,大部分教鞭都执掌在“民办教师”手中。在今天,人们却似乎急切地丢掉历史,开创未来。依据官方的说法,“民办教师”这个遗留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不难发现,所谓的解决,就是“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乡村代课教师的出现。“他们的处境,甚至还不如当年的‘民办教师’。”刘醒龙沉痛地说道。刘醒龙在《天行者》中写道,这些处在最底层的乡村教师,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对孩子们的爱。“中国乡村教育最缺乏的不是教师,而是这样一种扎根精神。”

“当我写完长篇小说《天行者》时,我发现自己的内心里充满感恩。因为,我看得见,如果没有那些可以被后人认为是水平不高的乡村教师哺育,那个时代的乡村心灵只能是一片荒漠。”

《天行者》以民办教师们所经历的三次转正,而分成三个部分,一次比一次荒诞,因而一部比一部疼痛。半辈子都在盼转正的民办教师,当机会来临时,那些犹如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政策,反而让他们彻底失去转正的可能。“好的小说,不应当被理解为‘写了这个行业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行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文中发现生命在最卑微时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意义。”刘醒龙解释道,他并不是为了控诉教育体制,也不是为了博取群众对民办教师的同情。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徐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