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集聚起藏民安居房
资讯
资讯 > 正文

“英雄城”集聚起藏民安居房

藏族同胞的安居新房

江孜宗山城堡

小小的奶渣,帮助当地人致富

晚报特派记者 曹秉 西藏报道 记者 任国强 现场图片

从拉萨到日喀则,从日喀则到亚东再回日喀则,我们总在国道上远远望见江孜县中心的山顶上,屹立着一座城堡。

那就是著名的宗山堡。宗山堡耸立在江孜古城中央,屹立在白居寺对面的悬崖峭壁上,山顶海拔4187米。

1903(光绪二十九年),英军由亚东入侵西藏,沿途遭西藏人民的抵抗。 1904年,英军推进到江孜,向宗山猛烈进攻,中国守山军民坚守阵地达3月之久,打退了英军多次进攻,终因弹尽援绝,寡不敌众,所剩藏军集体跳崖身亡,宗山失守。从此人们称江孜为英雄城。电影《红河谷》就再现了这段光荣历史。宗山抗英遗址也是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宗”府所在地。

几天后,我们终于走进了江孜,这座依然朝气蓬勃的“英雄城”。

安居房内藏民终于安居乐业

在比罗·索朗丹增新家,他家的儿媳妇玉洛正在纺羊毛织围肚。

比罗是个大家庭,全家2个儿子1个女儿再加孙子外孙有11口人,原先居住在离乡镇4、 50公里远的山沟沟里,缺水缺电。中央政府投资给新造了安居房后,他们一家终于住上了新房。 300多平米的房子总投资11多万元,政府出资70%,集体出资20%,个人承担10%,他家自出了12000元。一二层是藏式客厅和卧室,客厅也可以住人,外面还有院子和牲口围墙。现在全家其乐融融。

原来,江孜县日朗乡一直以来以自然条件差、无充足水源、长期受干旱而著称。第六批上海援藏干部经过调研后决定,将改善农牧民生活困难作为援藏民生工程之一。日朗整体搬迁项目位于江孜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平均海拔4100米。工程通过政府配套贴补、受益百姓自筹劳力和建材、援藏资金补助等形式筹集资金约740万元 (其中援藏投入为370万元),集中解决了40户199人(日朗乡29户113人,卡麦乡11户86人)藏族群众的家庭住房、农业用地以及水电、道路、绿化等配套问题,从而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目前,日朗乡整体搬迁新农村已有40户居民入住。附属项目“道路硬化、排水沟、防洪坝、护林挡墙、温室、绿化”建设等已完成70%,整体工程将于2011年9月竣工。我们去的时候,村民们正在挖沟渠,种绿化,一派忙碌景象。据介绍,这又是一种以工代赈的方式,农闲时牧民在家也可以打工挣钱。

走在这个藏民新村,平整的道路,洁净的新居,给我们带来舒适实用的美感。

打造历史文化城名片

江孜县城位靠西藏黄金旅游线路——“旅游西环线”(拉萨-羊湖-江孜-日喀则-拉萨)上,是西藏旅游圣地之一。

以前,这里人流车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尽显旅游热点地标的风采。但由于管理落后,县城内交通混乱,流浪狗乱蹿咬人事件频出,街道卫生情况也是脏乱差。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出建管并举措施,投入资金做好江孜县英雄中路(投入2000多万)、宗山广场区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江孜县城区景观美化工程,重视理念援藏,启动江孜县城镇维护项目,建立县城的城市维护考核奖励机制,加大主要街道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区人居质量,通过“宣传、管理、服务、执法”综合治理改善县城市容市貌,带动江孜文化旅游环境的跨越式提升。

援藏干部、江孜县委书记张伟,原是闵行区莘庄镇镇长。结合在上海的城市管理理念和经验,根据江孜实际情况,推出了改进江孜面貌的一系列措施。如规定货车进城卸货时间,即冬季早上9:30之前,下午6点之后,夏季早上9:00之前,下午6:30之后;禁止畜车在主干道上通行;针对长期以来车辆在各主道口随意停车的现象,新建三座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的停车场;为有效管住脏、乱、差现象,将执法队员从原有的14人增加至30人,等等。

江孜达玛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根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后,他的弟子每年做祭把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儿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把。这一年藏历4月10日至4月2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把,并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到了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也就是公元1447年,还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江孜达玛节由此延续至今,每年都有数万人参加。为此,援藏小组又拿出1000多万资金,重新规划建设达玛场,力争使它成为现代江孜的名片。

致富带头人——边巴顿珠的故事

走进边巴顿珠的家,我们顿感眼前一亮。 2层楼的藏居,宽敞的客厅、卧室,外加硕大的暖房、牲畜院,足见其家富足殷实。

其实,过去他家是个典型的贫穷之家。

边巴顿珠是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人。 18年前,他的父亲和大哥同年去世,边巴顿珠家一时落到了低保户。此时他正读着六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年年评为三好学生,在六年级的考试当中优异的成绩被北京西藏中学录取,但此时此刻,家中只有母亲央啦一人承担生活的困境,其下还有两个妹妹在读小学,所以他无何奈何地放弃了学习的生涯,同母亲共同承担家里生活。

父亲去世那段时间,他和他的母亲一时六神无主。后来每天煮些土豆、豌豆卖。但这样,一天也赚不到几块钱,根本不够家里的生活开销,更谈不上供两个妹妹上学。于是边巴顿珠和央啦就谈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什么畅销,我们就卖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就这样他们开始思考该做些什么能赚到更多钱。到市场上去看什么商品走销,到左邻右舍家里去看他们需要什么东西。边巴顿珠和他母亲央啦看到,市场上的奶渣卖得很好,而且江孜优质酥油、奶渣,闻名区内外,其采用新鲜牛奶提炼而成,原料纯净、营养丰富、味道香醇、新鲜爽口、使用方便。江孜酥油,奶渣营养价值高、口感好,长吃有利于身体健康,是日常使用及馈赠亲友的良好选择。于是,就把目光放在了加工奶渣上面。

有了目标,开始盘算加工奶渣的成本和利润:当时一个酥油桶每次盛10公斤鲜奶,打出的酥油可以卖25—30元,产出干奶渣可以卖20元左右;除掉鲜奶和加工奶渣所放白糖的成本,每10公斤鲜奶可以赚到25元左右。市场上奶制品的行情和加工奶渣的利润使他们坚定了走加工奶渣创收的路子。东郊村及其附近养奶牛的群众比较多,她们就到奶牛饲养户去收购鲜奶来加工奶渣。这样,就开始了加工奶渣路子。

起初,他们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做个小规模的加工,每天只能赚30—50元钱。 2005年在上海援藏的大力投入下,建起了奶渣加工房和晾晒房,加工奶渣再也不受天气的制约,奶渣加工规模也从此扩大了,生活也明显改善了。规模开始扩大时,边巴顿珠开始如何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并在上海援藏干部和县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引进4头改良奶牛,质量提高了,价值也随之提高了,现10公斤鲜奶,打出的酥油可以卖30—40元,产出干奶渣可以卖40元左右;除掉鲜奶和加工奶渣所放白糖的成本,每10公斤鲜奶可以赚到65元左右。从此他们加工的奶渣根本不愁卖,几乎不用到市场上去,有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客商直接到她家定期收购。加工的奶渣品种也由原来的单一品种扩大到甜奶渣、酸奶渣、甜米糟、糌粑糟4个品种。

如今他家的每年人均收入达到7600元,两个妹妹也顺利毕业参加了工作,在安居工程的政策下盖起了藏式新房子,他自己的三个女孩也都能上学了。

◎新闻链接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

在历史上,江孜是古代苏毗部落的都城,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降服了苏毗,江孜便成为贵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则稍早,由于地处萨迦、后藏经亚东通往锡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丰,因此成为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为西藏一大重镇。

江孜历来是西藏的产粮大县,曾在上世纪80年代跻身全国农业百强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