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共产党人的探索之路
资讯
资讯 > 正文

早期共产党人的探索之路

李东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因素,而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指导下创造辉煌的。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回顾党的早期创始人的彷徨、探索到最终的选择,对于回答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当前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伟大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同样大有裨益。

在救国图存中走向马克思主义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耳闻目睹国家的危难,激发出强烈的爱国心,革命志愿随之迸发。年龄大者如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都积极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时年18岁的毛泽东在辛亥革命之年也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李大钊学生时代就十分悲愤国事的窳败,写道“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这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情怀,是早期党的创始人不断探索前进、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动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贵族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但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及其继任的北洋军阀,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各路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祸国殃民事件频发。“共和国”名存实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深陷危机之中。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愤恨北洋军阀倒行逆施的混乱统治。政治黑暗、国家衰败的现实,再次引发了他们的强烈爱国心,引发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毛泽东倡言“根本改造”中国、李大钊主张“再造中国”,张闻天说,“我们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情意上早感到不安,因不安也早产生了改造的决心”。散布于各地的中国早期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改造中国的共识。这种思想认识,推动着他们在探索中走向马克思主义。

在思想探索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一般说来,早期党的创始人“改造中国”的思想探索,大都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文化救国”曾被他们作为一个主要的途径。陈独秀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由此形成激荡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就是陈独秀等“文化救国”的尝试。与此同时,李大钊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中华”;毛泽东主张“时时涤旧,染而新之”以再造中华;周恩来曾自勉“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勤奋学习以使“中华腾飞”于世界;蔡和森主张以“新民”“除暴君”;瞿秋白重视“文化救国”。他们看到当时中国“国民性”之麻木、愚弱等缺点,试图通过思想启蒙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觉醒,实现国家的振兴。

辛亥革命后,各种“主义”在中国流传,特别是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一度颇为风靡,如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俄国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流行于北美的工读主义等。早期党的创始人中有不少曾一度倾向于无政府主义。他们还曾幻想走改良的道路。

但几经选择后,他们最后转向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10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乃 “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成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也明确表示,对于关系“国家民族根本的存亡”的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强调国人“彻底的觉悟”,对政治根本问题要“急谋改革”。1920年秋,他进而认识到:“中国的改造与存在,既不采取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也非民主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即真正的马格斯(编者注:即马克思)主义”。蔡和森提出:“我以为要先组织党——中国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毛泽东对此非常赞成:“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知识分子,适应战争时代及偌大的改造事业。”周恩来、李达、杨匏安、李汉俊等在留学外国期间,通过对改造社会的各种学说的比较和选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读,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董必武、林伯渠等在实践中发觉孙中山革命的路子不对头,在探索新的革命方法和研读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转向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比较中选择马克思主义

早期党的创始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过程各有不同,但是深层原因是共同的。

一是,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孙中山几起几仆、迭次失败,给当时的先进分子沉痛的教训,也促使他们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同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破产,兴起于各地的工读互助运动和“新村”试验,相继失败。比如,“联省自治”主张曾颇为流行,毛泽东曾很投入地参加湖南自治运动,但他从其失败中得出结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李大钊、陈独秀同样是从改良主义的失败中,引发了思想巨变。无政府主义则以其理论的荒谬性和严重脱离实际的缺陷,被先进分子迅速抛弃。

二是,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严重的弊端。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引发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劳资矛盾和社会问题,使早期共产党人认识到不能走其路。

三是,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巨大魅力折服了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矛盾运动等观点;关于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生产过程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是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是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观点;关于阶级的划分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基于经济利益的不同的观点,以及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政权、建立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等基本思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改造中国提供了科学理论。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中国先进分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它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巨大威力,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种似乎更为科学的政治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当然有理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实验。”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