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成长为“小巨人”
资讯
资讯 > 正文

原标题:小作坊成长为“小巨人”

“洱源地处洱海源头,梅树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个宝,我们要打响‘洱宝’品牌。”说起自己的创业秘笈,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协鼎用一句话与青年人共勉:“做什么事都要执著,选定了就坚持不懈走下去,努力做精,优秀得让别人没法比。”

下岗再创业

“起步相当艰辛。”今年67岁的李协鼎个头不高,清瘦有神。45岁时下岗再创业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只有1.6万元下岗保障金,先从自家的小院子里干起。现在从厂里采购白糖一次要上千吨,而当时每次只舍得买半口袋。”

李协鼎出生于洱源县茈碧湖畔大庄村,19岁时被分配到偏远山区乔后供销社工作。1975年6月,李协鼎与同事乘一辆马车前往农场劳动途中,马受惊吓在山路上狂奔,他为了救同事的女儿来不及跳下马车,被倾覆的马车轧到,送医后被截去半叶肺、3根肋骨。病休后,李协鼎重返工作岗位,但身上的伤让他没法再干农田重活。

1995年3月,李协鼎从县供销社果品厂“下岗”。12月底,他在自家的3分自留地上搭起简易工棚,带着4名员工开始创业。他从传统的雕梅、苏裹梅、炖梅和话梅做起,贷款向广东一家企业支付技术转让费,经过30多次的试验,解决了脆梅“软而不脆”的难题。他带着产品上昆明,住在简陋的小旅馆里,每天沿街到一家家小店推销,终于打开了市场。

创新赢市场

如今,洱宝公司有员工485人,在洱源县及楚雄州元谋县共建成4个分厂,固定资产投资约2亿元,每年加工鲜梅、木瓜等上万吨,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公司荣获“全国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云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云南省100户民营小巨人企业”,公司党支部荣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雪峰介绍,以生产技术为例,公司与云南师范大学共同研发,用太阳能光热光辐进行话梅等农副产品干燥,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在全国推广。目前,公司同省内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和20多项外包装设计专利。现在,公司有果脯、果酒、果汁、青梅精等10大类150多个系列品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长沙、深圳等城市。

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2003年,洱宝公司将新厂选址在过去荆棘丛生的炼城沙坝,占地128亩,建起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生产线,为“洱宝”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尽管资金并不宽裕,李协鼎还拿出500万元,同步建设“厌氧+好氧IC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达到一级A标,实现了中水回用、污水零排放。

爱心报社会

“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扶持,也离不开洱源父老乡亲的支持,哪有不回报之理?”李协鼎以拳拳之心,担当起企业社会责任。

20多年来,他带领员工在松鹤村等山区指导村民种植梅树,免费提供树苗和改良技术,帮助村民建立起3.5万亩优质梅树基地。

20多年来,洱宝公司先后为当地的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梅果基地灌溉工程、老年人事业、抗震救灾、扶贫济困捐款、捐物累计500多万元。

在脱贫攻坚战中,洱宝公司携手乔后镇拓荒农业合作社“合作扶贫”,带动100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以信贷资金5万元入股,每年分红4000元。在挂钩扶贫点新坪村投资12万元,帮助村民种植50亩杏子树,挂果时公司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公司积极收购鲜梅、核桃、木瓜,去年共支付现金6425万元,使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户4680人受益,户均增收2600元。公司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56人就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多人为季节性用工,每年发放工资316万元。

本报记者 庄俊华 文/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