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周旭东:我和神舟一起成长
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航天人周旭东:我和神舟一起成长

  新华网上海9月26日电

  开栏的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30年间,人们或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风雨征程,或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的点滴变迁,或亲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累累成果。新华社从今天起开设《我的亲历》栏目,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故事,生动地反映普通群众对改革开放30年的所感所悟,真切地书写改革开放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明显改善。(开栏的话完)

  航天人周旭东:我和神舟一起成长

  新华社记者杨金志、华晔迪

  25日晚上,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工作办公室副总工程师周旭东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自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立项以来,周旭东就没有离开过神舟的研发工作。当年三十出头的年轻研究员,如今已经是飞船多个系统工程的主要负责人。

  周旭东生于196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学院。1989年,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上海航天局报到,从此成为一名航天人。进入航天局后的几年,周旭东一直从事火箭动力技术研究。

  1991年,周旭东和其他11名年轻学者一起,赴俄罗斯开展为期两年的学术交流。期间,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定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神舟飞船为主突破载人航天。听到这个消息,周旭东和其他学者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

  1993年7月,周旭东一行人回国。刚回到上海,周旭东就接到任务,担任神舟飞船动力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推进系统研制工作。作为飞船动力系统的主要研发负责人,他与上海空间推进技术研究所全所500多人一起,在6年多的时间里全神贯注为神舟飞船研制发动机。

  “飞船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的动力系统全部交由我们研究所研制,这是国家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周旭东说,“最辛苦的是从1993年到1995年的模样研制阶段,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我们要拿出系统设计方案,还要解决主要产品的工艺、制作,各部分的组装、装配,参与者包括设计团队、工艺团队、生产制造团队、检验团队、管理团队等等。”

  从1995年到1998年,研制工作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这时,设计已经有了初步方案,团队需要根据设计做出样品,同时对样品做大量试验,通过模拟太空环境来检测产品承受太空大温差、辐照、真空条件的能力。样品验证、鉴定后,产品就可初步定型。

  “最高兴的是1997年夏天,香港刚刚回归不久,我们在地面模拟太空环境进行推进系统第一次试测,结果一次测试成功,说明我们的样品过关了,可以生产正样。”周旭东回忆说。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后面的两年,周旭东和同事们一直在从事正样生产和试验。1999年7月,周旭东带着所里研制的神舟动力系统,前往北京参与神舟一号飞船总装。总装后的飞船经过了十分严格的检测和试验,一切正常。发射前夕,飞船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进行检验,一切正常。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性载人航天器神舟一号发射升空。35岁的周旭东在发射现场听着火箭轰鸣,心中激动万分。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作为上海空间推进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周旭东在此前连续三个月参加神舟二号的总装、检测和发射过程,同样在现场观看了飞船发射。

  此后,周旭东短暂离开神舟项目,从事卫星、火箭等动力系统的研制工作。2003年,周旭东从空间推进技术研究所调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载人航天项目办公室,再次负责神舟飞船的相关研制工作。从这时起,周旭东已经不光是负责推进分系统,而是全面参与管理推进分系统、电源分系统以及测控和通讯分系统三大分系统的研制,以及飞船推进舱的整体研制。

  正是从2003年的神五开始,中国的神舟飞船开始载人飞行,周旭东的人生经历与神舟一起,掀开了全新的一页。从神五到神七的种种细微变化,周旭东都能娓娓道来。“譬如神七上拍摄出舱活动的舱外摄像机,3名航天员通话的话音系统,都是以前没有的新东西,也都是我们负责研制的。”周旭东骄傲地说。

  周旭东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亮点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他说:“世人瞩目的神舟、嫦娥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应用卫星事业也非常出色,老百姓生活已经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气象、资源、海事、通讯卫星;我们的运载火箭技术走在国际前列,发射成功率非常高。我们航天人有信心,再过几年,大推力的新型运载火箭也将问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