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唐太宗没“篡改”历史 为何后世依然认定他“改”了


来源:大梁如姬

这里其实不能算是“李世民改史”,是李世民要看史书,吓得底下臣子连忙自我审查,是臣子为了讨好和自身安危而进行了“删史”。严格来说,唐太宗还是修改了历史……的定义。

原题:唐太宗“篡改”历史全过程,现场直播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经过东宫摆鸿门宴(李建成毒杀李世民)、杨文干事件(李世民摆了李建成一道)等一系列摆上台面的厮杀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都清晰地知道双方必有一场殊死斗争。于是,两边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做最后一搏。

恰逢当时突厥入侵,李建成派系一系列的计划应运而生——李元吉主动请缨带兵去打突厥,以此为由,要求把李世民的得力干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人全部拉走,抽空秦王府的势力;更打算借着出征饯别,要李世民来送行,趁机在昆明池动手杀死李世民。在此之前,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天策府的许多谋士也被悉数调走,李世民显然趋于劣势,再不发起反攻,就没机会了。

于是,一帮大臣连连劝李世民下定决心,房玄龄甚至劝说:“ 以前周公也是一代圣人,不能说他没有兄友弟恭吧?但是他兄弟管叔、蔡叔作乱,周公还不是忍痛大义灭亲,驱逐了管蔡二人?现在我们很有义务奉劝殿下行周公之事。 ”把起事定义成了是安定大唐,终于秦王府也着手行动——首先策反玄武门守将,由房谋杜断决定起事,然后将李渊从两仪殿改道到海池,更近李世民的弘义宫。再然后,就是顺利进入玄武门,瓮中捉鳖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吓得一帮大臣们连忙劝李渊赶紧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也连忙表示:“善!此亦吾之夙志也。”

由此,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结束,没多久,太子李世民顺利即位,成为了历史上的唐太宗。

null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的才能和功绩,都摆在那不用多说了,如果用功利主义的视角加上一点后见之明,我们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对历史,或者至少对李唐王朝来说,是好事。但是从伦理纲常,或者现在流行的说法“程序正义”上,这可就大有问题了。所以,李世民无论多么功高盖世,都无法绕过这个问题:后世将会如何评价他的玄武门之变。

有人说,这段历史被李世民大改特改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那么,既然要改史,首先要看到史书是怎么写的。李世民是个爱惜羽毛的人,当上皇帝之后,心里总别扭着史官会怎么记录自己这段杀兄弟、逼老爹的行为,于是开始隔三差五去问史官们。

第一个被问到的是褚遂良。褚遂良是什么人?说起来,写得一手好字还是很有用的。李世民颇爱王羲之的字,对字写得好看的人都很赞赏,自从虞世南去世以后,李世民就经常感叹,再没有人可以跟自己一起讨论书法话题了。魏徵听说以后,推荐了褚遂良,于是,褚遂良被调到近前。褚遂良也不负魏徵的推荐,曾在李世民想封禅泰山的时候以各种理由劝阻了他。李世民觉得褚遂良是个敢于直谏的大臣,当即就提拔他为谏议大夫,由于字写得好,又让他兼任起居郎,专门记录自己的一言一行。

null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就这样,褚遂良就变成了史官之一。

李世民见褚遂良天天跟在自己身边写啊写的,就很好奇,问他:“你记录的这些东西,当君主的可以看吗?”(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褚遂良被问愣了,自古以来没听说君主还可以看史书的,怎么陛下就抛出这种难题给自己?只好硬着头皮对答:“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起居郎的职责就是记录君主的一言一行,好的和坏的都不能漏,给后人作为借鉴,后世的君主就不会非法乱纪了。从来没听说帝王还会亲自来看史书怎么记录的。

也就是说,褚遂良其实拒绝了。李世民不甘心地继续问:“那,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会记录下来吗?”

这个问题抛出来,身为臣子的真的很难回答,说不记录吧,对不起官职,万一皇帝是试探你呢?说记录吧,万一皇帝不是圣明天子,从今以后给你穿小鞋,或者借故把你踢出中央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褚遂良还是一本正经地说:“我的为官之道就是对得起这个官职,我的职责是记事,那么陛下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都必定会记下来的。”这算是严厉拒绝皇帝了,话刚落音没多久,旁边的黄门侍郎(门下省副官)刘洎忍不住又跟着补充了一句:“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

好吧,李世民被说得哑口无言,第一回合的“观史”只好以“太宗以为然”结束。不过侧面也说明,李世民对臣子的直言还是很宽容的,之后的朝代,帝王越来越专制,也没人敢这样直怼皇帝。

第一次失败,李世民没气馁,知道褚遂良的直,于是准备更换一个人再问,第二个被问到的是房玄龄。房玄龄是大唐贞观年间的贤相,但众所周知,他也很怕李世民,用李世民自己的话说:“我经常看到房玄龄在我面前吓得面无人色,心里还是蛮愧疚的。”由此,房玄龄还被戏称为李世民的管家。所以,李世民觉得从他这里可以着手,就对当时正在修国史的房玄龄说:“以前那些史官记录的东西,都不让他们的主子和君王看到,这是为啥?”被褚遂良拒绝过,所以这一次李世民上来先提问。

这个问题比想看史书好回答,房玄龄马上对曰:“史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写历史的不虚假地夸赞一个人,也不会给皇帝和位高权重的人做隐晦,等于说坏事也会被记录在案,那皇帝们看见了肯定会愤怒,所以不给皇帝看这是规则。

null

▲清殿藏本房玄龄画像

李世民顺杆往上爬:“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我这个人吧,跟前面那些皇帝都不一样。我想看史书主要是想知道前人的恶事,我自己可以引以为戒啊。所以,你写好了还是拿来给我看看吧!

房玄龄没接茬,又一个谏议大夫朱子奢忍不了了。作为谏议大夫,他的职责就是上谏言。朱子奢先拍马屁:“陛下你这么圣明,做的事没有过错,所以史官记录你的肯定都是善举好事,你就别担心啦。”接着开始劝,“前面那些帝王从来没有看史书的,如果你一个人开了看《起居注》的头,对我来说自然是没啥,但如果这种做法被你的子孙知道了,假如你的子孙里又有个别不是很圣明的皇帝,他们见不得自己的短处被记录,那,以后的史官岂不是没日子过了?那么大家为了免除灾害,就只能阿谀奉承,按皇帝的心意记录,以后的千载历史哪里还有可信度?所以,不能看啊。”

朱子奢的道理虽然说得很明确了,但李世民牛脾气一来,表示“上不从”。

没办法,皇帝非要看,房玄龄和给事中许敬宗等人只能赶紧自己先拍马屁,把《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等做了删减,好迎合皇帝陛下的心意。

所以结论一:这里其实不能算是“李世民改史”,是李世民要看史书,吓得底下臣子连忙自我审查,是臣子为了讨好和自身安危而进行了“删史”。

等删完以后,实录就递上去给皇帝看了。李世民关心的自然是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和评价,于是略过其他,马上翻到玄武门事变的那一页,一看,原来臣子们早做了删减,把他杀害兄弟的事写得很隐晦,闪烁其词,于是不满意了,对房玄龄说:“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于是命令“删去浮词,直书其事”。

李世民是说,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事件——西周建立之初,周公旦的弟弟管叔、蔡叔曾经联合殷商后裔发动叛乱,周公为了稳定周朝,于是诛杀了两个亲弟弟。鲁国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事件中,最小的季友为了安定鲁国,也毒死了三哥叔牙。

前面说过,房玄龄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还讲过周公诛管蔡的典故,这时一听,觉得皇帝记得自己曾经劝进的话,又把典故光明正大地用到了这里。

结论二:“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从这里,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李世民亲自下令篡改历史的记录。如果这项记载属实,那李世民就不是篡改,而是复原历史了。

不过,虽然不是篡改,但李世民却下达了直接的政治导向和意识定性——“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即是说,他所做的事,是像周公和季友一样,是为了国家安定才杀了兄弟。而周公和季友的历史评价早已有定论,那么这就相当于李世民为重大历史事件玄武门之变做了决议:不是所谓的篡权夺位,而是安邦定国。

所以,结论三:严格来说,唐太宗还是修改了历史……的定义。

而且高就高在这:历史事实无从更改,那就把历史的解释权抓在手里——我干了,干得对!爱咋咋地。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泡泡直播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