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隋炀帝之死:上班族都很苦,别把他们逼急了


来源:票非人

null



不让别人好过,总有一天别人也会让你不好过。

隋炀帝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在死前很久,他大概已经想明白这个道理。某天他引镜自照,突然摸着脖子对妻子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萧后大惊,炀帝却毫不在乎地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

这哪里是个皇帝,分明是个看破红尘的高僧呀。萧皇后明白,以前的丈夫,并不是这个样子。

1.杀光姓李的


每个集团内部,总有几种不同的声音。对不同声音怎么看待、怎么处理,体现着老板的水平,体现着集团的向心力。

上上老板善于把所有声音都当作资源,拿来为我所用。中庸老板善于协调和融合,大家相安无事地共存。下等老板最会用一个字:杀。

死在炀帝手下的大隋高官不计其数,最具荒诞性的当属李浑一族。对这位李浑,炀帝动了一个恐怖的念头:“欲尽诛海内凡姓李者”。

如此残暴,似乎只有后来蒙元欲尽杀姓张王刘李赵的汉人可以匹敌。

那么这位李浑究竟触了什么楣头,让炀帝如此痛恨?

李浑,字金才,隋开国元老李穆第十个儿子。李穆死后,其申国公的爵位传给了嫡长孙(嫡长子早死)。李浑不忿,便找人暗杀了大侄子,企图继承父亲爵位。

没错,你没看错,就是暗杀。历来兄弟们争夺遗产打架的多了,可是再狠也没敢杀人的。这位李浑之恶毒可以想见。杀侄后,李浑花了大钱买通重臣宇文述,许诺袭爵事成后将申国公封地内一半的赋税送给宇文述。

null

宇文述是炀帝的头号宠臣,帮李浑办成事后眼巴巴地等着送钱来。结果李浑吃干抹净,把之前许的诺全当放屁,勉强付了两年的钱,之后一文钱不再给宇文述。

宇文述当即翻脸,唆使一个江湖术士安伽陀向炀帝进言,说据他观察,种种迹象都表明,大隋天下不久将亡,当有李氏为天子。

彼时炀帝两次征辽不利,心情差到爆。这番屁话不啻一把鬼火,烧的炀帝心乱如麻。李浑可不是一般人,他家兄弟子侄三十多人,个个都领着兵,要是合起伙来篡位,那焉有朕的命在?

宇文述又不失时机地编造了一些谎言,恰到好处地往那炉子鬼火里浇了一勺油。管他真假,炀帝怒将上来,越过调查和审判程序,一个字,杀!结果李浑合族三十二个男丁全部被诛。

好歹也是开国元老的后代,说杀就杀了?岂不让臣子们寒心。

其实早在李浑之前,炀帝早就杀红了眼。

2.比我强的统统去死

像所有自负的领导一样,炀帝对有才能的人素来报以敌视态度,哪怕是效忠于己者。

隋朝开国元老、隋炀帝夺位头号功臣,越国公杨素,炀帝嫌其功劳太大,明里暗里表示出种种猜忌。杨素自知这番猜忌无从疏解,谁让自己本事太大,于是生了病干脆不治,以自己一死,保子孙之身家富贵。

这事儿发生在炀帝当皇帝第二年,尽管使劲捂着盖着,嘴里那两排锋利的獠牙还是露出了凶光,令臣子们无不胆寒。

杨素之后是高颎。这位的本事和功绩,又远在杨素之上。高颎之所以名气没杨素大,大概因为生性严肃,府上没出过红拂夜奔之类的花边新闻。

null


但是列出他的身份和功劳,包管你刮目相看。

高颎是隋炀帝姥爷家的旧臣,隋文帝开国头号谋臣,帮助文帝平定北周三方之乱,指挥大军消灭陈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厘定新朝官制,开创科举制,划定新的郡县制度,北击突厥……

上马管军,下马治民,脱给他一身龙袍马上就能比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这种超级大咖在乱世乃是紧俏之才,到了治世,除了令皇帝如芒在背终日担心,只怕没别的功能了。高颎早在炀帝的爸爸文帝时就已受猜忌,隋文帝借着高颎反对废立太子,将其罢官削爵,贬为庶民。

本来这对高颎来说,脱离政治漩涡,反倒是件好事。

没想到炀帝不干了。

炀帝即位后,假惺惺地表态,高颎乃国之重臣,不能因为当年反对我当太子就不让他当官了,下诏起用高颎为太常卿。

看朕多开明,心胸多宽阔。

可是没多久炀帝就发现,自己揣起来的是一块烫手的山药。

高颎是蒙恩起复了,但是他光辉不容纤尘的高洁品格早已铸就,他卓越的才识和盛大的功劳,也不容他与一帮只知逢迎拍马的宵小之辈同流合污。平时没事一言不发,炀帝一有错,他就毫不留情地反对与批驳。没办法,公忠体国成了习惯了。

本来希望拿来当幌子,却不料风大差点闪了老腰。骑虎难下啊,怎么办,高颎可是一只如假包换的虎。

还是杀。

炀帝随便安了个罪名,将高颎下狱处死。不是骑虎难下吗,剁了你的狗头。

3.我发飙的时候连自己都害怕

同样死的屈的,还有隋朝名将贺若弼。

贺若弼功劳极大,隋灭陈之战,他率先锋进攻建康城,硬碰硬杀败陈朝主力,与韩擒虎一同生俘陈后主。隋文帝将其推为灭陈功臣之首。

本事大又功劳大者,大概都有些心高气傲。贺若弼甚至有些看不起高颎、杨素两位中枢重臣,公然说文帝用人不当,让两个庸人当宰相。还屡屡上书夸耀灭陈的功劳,声称自己官爵不副其功,要求文帝继续提拔。

炀帝和他谈话,问当世杨素、史万岁、韩擒虎谁可称之为名将。贺若弼发表了一番高论,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这四位都是与贺若弼不相伯仲的名将,贺若弼言下之意,只有自己堪称大将。

政治人物如此说话,颇有一股莫名的喜感。

谁都喜欢和简单的人交往,政治上也一样。贺若弼虽然骄傲的烦人,但只不过是个炮筒子,一张嘴便能看到腚眼,不须设防。

遇上这种下属,老板除了有些膈应,处理起来倒也容易,不就是要官要爵嘛,打一棒子给点甜头就能安抚得差不多了。总比那些欲求不满却闭嘴不说,找机会就发动政变的强。

但是贺若弼的特点正好击中炀帝的痛点,在千古第一傲娇皇帝杨广面前耍傲娇,这不是赤裸裸地污辱朕的人格。

正好贺若弼又不知死活地非议朝政,炀帝便下诏处死这位老炮筒子。

杀高、杨二人还可说忌惮功臣,贺若弼这种人畜无害的选手也杀,只能说炀帝已经开启了暴虐模式,把杀人当作了最有效的工具。

御史大夫张衡,早年在晋王杨广幕中为佐官,主臣关系十分密切。隋文帝临崩时,他与杨素等人串通一气,封锁宫内消息,帮助炀帝顺利登位,可算得上炀帝最最贴心的大臣。

null


(隋炀帝:朕杀的可不是发明地动仪那个张衡)


张衡虽然在易立太子中立了功,只不过是各为其主,他本身也是有忠骨的臣子,在朝政上也有自己的见解。炀帝嗣位后大兴土木,张衡对此颇有微词,他利用与皇帝的亲近关系屡次进谏,希望炀帝停止过激的营建事项。炀帝对此颇为反感,把张衡贬出长安,令其到汾阳担任营建行宫的主管,故意恶心这位老功臣。张衡虽经挫折而不改初心,仍然屡次谏言,而且在家中也多次发牢骚指责炀帝。后来惹恼了炀帝,终被赐死于家中。

张衡之死,不简单是皇帝情分薄的问题,而是隋炀帝推行既定国策的牺牲品。用张衡的人头为阻力重重的营建政策铺路,这是炀帝的帝王心术。然而如此一来,天下皆知皇帝视万民如草芥、视功臣如路人的秉性,万民离心、众叛亲离也就不远了。

4.龙椅下的东方不败

以上诸位被杀者只是比较典型的,其余重臣被诛者,还有宇文弼、薛道衡、杨玄感等。

杀到大业十三年的时候,已经没人可杀了。列位臣工,稍微有点毛刺的都被修理过了。剩下的一帮人,全是皇帝说一句话马上能揣摩出十层意思的谀佞之臣。

不过炀帝的屠刀并没有失去用武之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已经遍布全国,杨玄感之乱平定后,炀帝抛出了那句著名的反人类名言:

“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则为贼。不尽诛,后无以示劝。”

……

只能用丧心病狂、走火入魔、灭绝人性来形容。

既然大家都没日子好过了,那就彻底摊牌。

大业十三年,炀帝带着诸大臣和骁果军南下江都,意气沮丧的皇帝只剩下不停地下诏剿杀起义军,一句也不提回长安的事。骁果军们都是关中子弟,不愿在江南等死,变乱的火山正在酝酿着喷发。

一般在这种时候,总会有一个东方不败跳出来。

炀帝身边的东方不败,复姓宇文,名化及。

宇文化及是炀帝宠臣宇文述的儿子,身上集齐了所有纨绔子弟的标签卡,极其贪婪、极其好利、极其愚蠢。他长年跟随炀帝,虽然屡犯过错,但因为对炀帝忠心不二,其弟宇文智及又是炀帝的女婿,所以始终宠遇不衰。

但好利之人,哪怕把全世界给他,他仍然欲壑难填。

炀帝对于宇文化及,就是一台超级提款机。钱取完了,提款机也就没用了。

宇文化及见骁果军蠢蠢欲动,心知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他可不愿为炀帝陪葬。平生好利的宇文化及没放过最后一次渔利的机会,他彻底放下整日为炀帝张目的忠臣面孔,亲自与骁果军的头目商量,干净利落地达成造反协议:

我负责稳住形势,你们负责杀人。

丹阳城一片乱起,骁果军满城抓人。

独夫炀帝似乎早有预感。他对萧后说,有乱子也不怕,我不失为陈后主,皇后你不失为沈夫人(陈后主之皇后,夫妇二人亡国后均是善终)。

言下之意,还想活呢。

东方不败可不会惯你毛病。你忘了高颎、杨素、贺若弼、张衡们是怎么死的?你怎么不给别人一条活路。

宇文化及像拖死狗一样把炀帝拽到宫门口,向乱军验明正身,随后拉进温室缢死。

5.改朝换代

炀帝未死之时,朝中一位李姓大臣,虽说跟李浑不是一族,只因姓氏犯了个李字,也被炀帝惦记上了。

某日皇帝听说该大臣生病,问:“多大的病,能病死吗?”想想杨素的前车之鉴,该大臣吓得魂不附体,远远躲到太原晋阳城,整日喝酒纳贿自污名声。

本来好好的国公爷,一句话吓得连好好的日子也没法过了。

我没法过,那你也别过了。李大臣一声令下,反了。几年后篡了大隋天下,开基建国号曰大唐。

你杨广当不好老板,那就我来当吧。

这位大臣,姓李名渊字叔德,正是大唐高祖皇帝。

null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泡泡直播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