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家催你生二胎 招数“狠”过所有亲戚


来源:团结湖参考

原标题:专家催你生二胎,招数“狠”过所有亲戚 | 周末侃 邯郸市复兴区民政局这几天大概很尴尬。他们给

原标题:专家催你生二胎,招数“狠”过所有亲戚| 周末侃

邯郸市复兴区民政局这几天大概很尴尬。他们给新人发的小册子被晒了出来,里面满是歧视女性的内容。我浏览了一部分,怀疑它抄袭了“女德班”讲义。后来这个民政局回应了,称小册子是别人捐的。我猜他们没仔细看内容,看着“家和万事兴”的标题挺“正能量”,就一拍脑袋发给来领证的新人了。也太不过脑不走心了。

我对这种邪魔外道本不屑一评,只是里面有一条内容实在给我乐坏了,忍不住要揭露。那句“教诲”是这么说的,腰上的病祸首是夫妻生气,理由是,过去男为天、女为地,男女生气病在头上,现在男女平等了,所以病就“转移”到了腰上。

敢情封建迷信也与时俱进呢。对男女平等如此“活学活用”,可谓泥石流本流了。

说起男女平等,坊间有句怨言,说只要生孩子的是女人,就不要提什么男女平等了。虽然闻着一股浓浓的歪理邪说味,可一时间又难以反驳。总之一说到生娃养娃,劳动妇女的吐槽功力就能瞬间满格。

今日不同以往,已经没多少人担忧人口爆炸,生育率降低倒是愈发成为显性问题。最近有几个专家为鼓励生育建言献策,结果被大家怼了个底朝天。一是南京大学的两位学者,提出四十岁以下公民按工资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要至少生两个孩子,否则等到退休才能取出这笔钱。二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提出对丁克征税,不过后来当事人出来澄清,他只是建议建立奖励生育的基金,钱从过去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等费用里出,绝对不是让大家另掏腰包。此外,他也不同意南大两个学者的“生育基金”方案。

南大两个学者的政策建议不光是“生育基金”,也涉及到育儿假制度、妇女权益保护,还提出应该提供更好的育儿环境。摸着良心说,他们在“创造义务”的同时,也不忘关爱广大人民的权利。可我读完全文之后,完全没被感动到。不管咋说,鼓励和逼迫不是一回事儿,不多生孩子就交钱,给人一种“罚款”的即视感,背后有管制思维作祟

这还不是全部。南大学者的一个观点,是应该立刻全面开放生育。是不是刻不容缓,这个问题太专业,我回答不了。可专家们给出的理由很叫人蹙眉:75后85前,已经过了最佳生育期,90后人口总数相对少,且总体不爱生孩子,指望不上。唯有85后90前,这个群体数量大,而且愿意生孩子,他们还有两年左右的最佳生育期,所以必须抓紧这个窗口期。

我本人就是85后,听说自己成了被专家“寄予厚望”的“育龄妇女”,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到扛不住。没能趁着“身体最好的时候”为生育率做点贡献,不知道是不是该惭愧。

至于“丁克税”,也许那确实是个误会,只是教授讲的“三丁抽一”、“二丁抽一”啥的,穿越感实在太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听着挺慌的。

人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呢?问天问地问康德,还是很困惑。

专家们这么迫切地要提高生育率,当然不是吃饱了撑的。人口问题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生育率低,会直接造成年轻劳动力数量急剧下跌,这意味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看到有人分析说,年轻人够不够多,或许直接影响到我们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是个问题,老年人口比例高,就意味着社会养老压力大。

只是,“人口”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的概念,而“人”却是有血有肉的。可有些专家,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总忍不住把人工具化、生产要素化,这就缺乏起码的人道了。

在“找出路”之前,总得先搞清楚,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爱生孩子了吧?有一种观点是,生育意愿下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比如诺奖得主、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理论,生活水平提高,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会急剧上升,生育意愿便随之下降。

看看今日大城市年轻父母的育儿焦虑吧。花费高是一方面,生孩子还意味着年轻父母、甚至上一代老人的自我牺牲。说得更直白点,多数时候,这意味着女人的牺牲。前阵子,演员姚晨的一段演讲引起了热议。她提到自己“尴尬”的经历,连着两次“雄心勃勃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她都巧不巧地怀孕了。她耿直地承认,事业和家庭之间,是没法兼顾的。姚晨好歹是红过很久的女演员,她手上的资源和机会是我们这些普通妇女想都不敢想的,但生孩子还是一度影响到她的自我实现。

这涉及到女性福利,以及性别文化结构的重塑,似乎要另辟一个话题才能讲得清楚。而且,年轻人的困境不止于此。简单说,育儿成本不光是花在孩子身上的钱那么简单。如果生孩子意味着家庭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父母一方(通常是女方)事业停滞阻断、甚至失去独立自我,就确实需要仔细掂量掂量。而且,这还不是多放几天育儿假、少交一点税能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境遇是千差万别的。宏观层面鼓励多生,或许的确是激发经济活力的一条途径,但具体到个体,却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公共政策可以引导、鼓励生育,同时通过制度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尽可能地缓解人们的焦虑,但无法代替个人权衡利弊、做出决定。“生不够就交钱”之类的强制性“催生”逻辑,逼迫不出美好生活,反而可能会造成个人和家庭的窘迫甚至灾难。再说了,多生孩子真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唯一有效的办法么?这里也有个大大的问号。

电影《一出好戏》里,困于孤岛的众人一度以为世界已毁灭,他们是人类的幸存者。于是,其中的“史教授”提议,女人该尽可能多和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才能保证岛上的人“健康繁衍”。男主角一下子呛了回去:但您忽略了一个前提,爱情。

人之所以为人,就不可能只讲实用目的,不论精神追求。道理就这么简单。

(文/张静雯)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